摘 要:在現代初中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學科文化、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的培育,只有將德育培育放在教學的首位,才能保證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規范形成一個積極的態度和方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和道德準則。文章主要探究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途徑。
關鍵詞:初中;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藝術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推進,在現在教育工作中,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也引起了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重視。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學生上網的途徑更多,接觸到的網絡信息也比較豐富雜亂,很多網絡信息傳遞出來的內容與教師平常灌輸的也不同,教師如果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容易造成學生產生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特點,無形中拉遠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不能正常的交流和溝通,這也是當下一線教育工作者想要積極改變和急需面對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就要積極地尋找德育教育途徑,為學生找到更多適合的辦法,深入地走進學生的內心,找到和發現學生的內心需求,讓學生打開心靈,形成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環環境。
一、 教師以自身為榜樣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智、人生觀念、認知能力還不成熟,因此對于自己的班主任老師也會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在生活中、學習中、言談中等方面,學生會盲目的以班主任老師為榜樣進行學習和效仿。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班主任往往會采用比較嚴厲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在心理上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致使學生不敢對班主任的言論進行反駁和指正,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變成了班主任個人的“演講”,因此造成德育工作開展的不理想。基于此,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就要依靠班主任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才能對其開展長期、有效、科學的德育教育工作。
例如,一次,我帶的初一的班級,開學初,學校布置了清掃操場某一區域的打掃任務,完成該項打掃任務時,我沒有親自跟過去檢查,因此學生在打掃的過程中的表現大相徑庭。在衛生打掃的初始階段,由于這項打掃任務是由學校的領導親自下達的,然后由我們班主任老師轉達,學生當時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也比較強。但是,在打掃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于衛生打掃工作不上心,一些學生由于在家庭受溺愛,根本沒有從事過這種勞動工作,覺得比較辛苦,這部分學生則是應付差事,對于衛生打掃工作不用心,能不打掃的地方就不打掃,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所以只有個別孩子做得比較認真仔細。我通過衛生委和幾個孩子的反映后記在了心理,既沒有批評學生,也沒有對學生進行指責。第二天早上,我和平常一樣向學生面帶微笑,然后拿起打掃衛生的工具與學生一起去包干區打掃,由于我自己親手幫學生倒垃圾、打掃衛生區域。學生看到班主任的這種舉動,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了勞動工作當中,在我的領導和協助下,學生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都提高了不少。班主任通過這種以身作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德育教育,學生的感悟也會更深,從而加強了學生的責任觀念,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 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意識
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心思敏感、脆弱,他們表達出來的情感以及想要得到的情感更加熱烈,需要得到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和認可。在教學中,面對有的學生獲得了一定的進步,教師不要吝嗇夸獎,往往只有一句話,學生和教師之間就能夠拉近情感的距離,使教師走進學生的心理,學生與教師之間也能夠建立起一道溝通的橋梁,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也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情感德育教育時,也要充分地考慮學生的自尊心和性格特點,根據不同狀態、不同問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關愛,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和進步。
例如,我們班八年級學生小超,它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學生”。我通過多方面的了解之后發現小超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比較自我,不顧他人感受。在日常學習當中,小超比較好動、貪玩。并且上課時還經常接話,課下隨意的給學生起一些比較難聽的外號;其二,小超的拖拉性較大,平常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如果沒有人監督或者看管的情況下甚至根本不寫作業,其他任課教師問他原因,小超就會說:不會寫、忘記做等借口。其三,比較任性,如在平時犯了錯誤時,教師給他講一些問題和道理,小超表面上裝作答應的樣子,但是回去之后依然不會悔改。其四,上課不注意聽講,小超在上課時間不久的時候,就會開始做各種與課堂無關的動作,經常會和學生傳紙條、說話、在課本上亂涂亂畫。
我經過幾周的觀察和了解(和班委干部以及和同學了解)之后,得出了相關結論:小超這種我行我素、誰都不在乎的性格是一種不健康、不積極,甚至是一種比較狹隘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背景、社會影響有重要的關系,因此就要對小超的背景和心理進行詳細的了解分析,并且以此為基礎進行德育教育。我在與同學們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小超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較好,從而導致了小超的這種性格特點。于是我對小超開始了情感教育,首先,告知小超老師和家長對他的期望都非常高,其次,通過對小超優點的鼓勵和肯定,并且要求小超關系較好的朋友、家長對小超的行為進行通報,以此形成一種積極的、良性的幫教循環鏈。最后,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及時地掌握小超的變化和心理活動,從而加強了對小超的德育教育工作實施力度,使其能夠在關鍵的初中時期走向一條正確、陽光的道路。
三、 三明治效應,拓寬教師的德育教育路徑
在對初中生開展德育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既不能一味地進行贊揚和鼓勵,也不能總是進行批評和指責,而是要剛柔并濟,贊揚中夾雜著批評,肯定中還要帶有教育。如果一味地贊揚和肯定,就會讓學生出現驕傲、自大、自負的心理,這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沒有益處;如果只對學生進行指責和批評,學生也會感受自尊心受到打擊,造成學生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這種方式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過程中也好掌握好度,對學生實行三明治效應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既能得到一部分的肯定,也不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促使學生能夠自我認識和自我提升。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也會能夠有效地拓寬教師的德育教育路徑。
例如也是一次帶初二班級,中途新轉來了一名學生,該學生剛剛來了一個星期就與其他的學生發生了矛盾,與其他學生發生了爭吵,最后還動手打了別人。當時我對其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但是好景不長,不到兩周的時間,該學生又與其他學生發生了爭斗,還把其他學生的眼鏡打碎了,這時我將他叫進辦公室,該生一臉無所謂的態度。這時辦公室并沒有其他教師在場,我沒有批評學生,也沒有進行指責,只是靜靜地看著學生,一開始學生的神態還是很不在乎,一臉無所謂的表情,大概持續了幾分鐘的樣子,該學生慢慢地低下了頭,并且顯示出了一些局促和不安,這時我對他說:你先回去吧。從此以后,我發現用這種方式對這個學生是一種特別管用的方法,該學生以后再也沒有與學生發生爭吵,更沒有再動手打人,而且學習態度也變得積極起來了,我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對該學生進行了表揚。這種沉默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教師的用心和苦心,比口頭教育、批評更加有效果,使學生在德育教育的感染中不斷成長。
四、 以學生為基礎,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
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之前,要以學生為基礎,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的寵愛中長大,又有著特殊的成長環境和時代背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只是一味地滿足學生的物質需求,對于學生的情感需求卻沒有得到重視;很多家長對于孩子存在著望子成龍的想法,對學生寄托了很高的期望,造成學生在內心形成了種種壓力。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要進行及時的疏導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一個積極、正能量、陽光的價值體系觀念。
首先,可以為學生建立一個個人檔案,掌握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的過程,然后經過合理的研究和分析幫助學生制定一個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體系,從整體上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在開展德育教育的同時,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和性格特點進行個性化教育,通過日常的交流和溝通來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例如,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學生,不僅要對其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更要給予他們溫暖和情感陪伴,讓學生在班級和學校中感受到愛,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網上交流,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傾訴自己的煩惱和委屈,班主任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QQ班級群等方式建立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尤其在QQ上和學生交流,孩子們的沒有什么壓力,孩子們也愿意用這種方式。班主任在互聯網平臺中可以隨時幫助學生解決相關的問題,疏導學生的情緒和心理;最后,班主任也要幫助學生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的理想,引導學生能夠為心中的夢想努力奮斗,只有學好知識,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為自己的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綜上所述,在初中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只有德育教育的完善和促進,才能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積極、良好、健康的心態,班主任可以通過以自身為榜樣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意識;利用三明治效應,拓寬教師的德育教育路徑;以學生為基礎,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等途徑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為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康健軍,陳佳慧.走進學生心靈,打開學生心扉:淺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藝術[J].亞太教育,2019(11):30.
[2]余曉琴.走進學生心靈 打開學生心扉:淺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藝術[J].甘肅教育,2019(16):47.
[3]王麗平.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藝術[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186.
[4]任茜.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藝術探索[J].名師在線,2018(2):94-95.
作者簡介:
梁功娟,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寧區湯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