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教育階段,物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導學互動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理念,不僅可以滿足新時期初中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也非常適用于初中物理課程。因此,教師應該深化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物理知識與多元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導學互動,以期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從而實現滿意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物理;導學互動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更加注重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備受推崇。教師加強導學互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推行導學互動,帶領學生走進課堂、深入課堂,自主探索物理的奧義,從而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下面我們就針對初中物理導學互動教學展開簡單策略研究。
一、 以多媒體情境導學,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初中生雖然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剛剛接觸物理課程不久,學習一些概念型的物理知識還是存在很大難度。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過于注重維護自身的教師威嚴,還在沿用填鴨式教學手段,疏于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導學互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收的位置,難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久而久之就會對物理課堂產生抵觸心理,喪失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產生一切學習行為的先決條件,也是教師實現導學互動的助燃劑,想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開辟全新的導學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近年來多媒體設備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多媒體設備兼具了創新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更符合初中生的思維特征,既可以消除傳統導學模式中的弊端,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基于此,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導學互動時,應該以多媒體情境導學,既能激發學生的物理探索興趣,也能為物理課堂注入更多智慧因子,從而提升導學互動的實效性。
比如,在教材《運動的描述》一課中,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哈雷彗星、蝸牛、豹子的運動視頻,鼓勵學生觀看、感受物體的運動,既能順利揭示新課題,也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播放多媒體課件,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是根據什么判斷他們在運動的呢?學生通過探討歸納總結出“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的概念,教師再展示一些運動物體資料,比如平時被認為不動的房屋、樹木會隨地球自轉、公轉而運動,整個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也都在不停地運動,使學生領悟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進而加深學生的概念理解。下面,教師可以利用火車運行的視頻為學生創設多媒體情境,引導學生知道參照物的概念,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促使學生認識到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進而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既攻克了本課的知識難點,也體現了多媒體情境創設在初中物理導學互動中的優越性。
二、 以問題情境導學,點燃學生的思考熱情
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養雖然還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但是他們普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產生疑問也樂于解開謎題。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導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常常直接將物理知識灌輸給學生,不僅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乏味,也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導學互動的物理課堂是不完整的,也難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想要改善這一不良局面,教師不妨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理,以問題情境導學,先在學生的腦海中畫一個問號,問答之間不僅可以實現師生雙向互動,也能點燃學生的思考熱情,發散學生的物理思維,從而讓物理課堂充滿活力。
比如,在教材《光的反射》一課中,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可以為學生創設三個問題情境:光源發出光,為什么我們可以看見它?不發光的物體我們又是怎樣看到它們的?當你從鏡中看到對方時,對方是不是也能看到你?問題情境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思考興趣,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并未得到統一答案,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入新課題,帶領學生一同揭開謎底。首先,教師鼓勵學生演示光在平面鏡上的反射,觀察逃跑光路,使學生對光的反射產生感性認識,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光的反射光路圖,引導學生了解“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點、法線、入射角、反射角”等物理術語及其含義,再利用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任何物體的表面都會發生反射現象,使學生理解我們看到不發光的物體,都是由于它們的表面能反射光,反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人就看到了物體,進而幫助學生掌握反射的定義。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通過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異,既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也讓學生對課堂開始時的三個問題情境產生明確的答案,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導學互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實效。
三、 以生活情境導學,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物理源自生活,生活中處處潛藏著物理的奧秘,學生吸納的物理知識也終將運用于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去。在過往的物理教學中,一些教師側重于輸出概念知識,而忽略了滲透生活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僅讓物理教學缺乏生活氛圍,也加大了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阻力,不利于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新課標主張教師構建生活化物理課堂,這一指導思想也為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導學互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生活情境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學生的理解范圍之內,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因此,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想,以生活情境進行導學互動,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既落實了導學互動教學模式,也能讓初中物理教學效率產生質的飛越。
比如,在教材《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中,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如狗吠聲、腳步聲、摩托車的轟鳴聲等,以生活情境使學生對聲音產生初步感知,調動學生的新知探索興趣。接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物品和自己的身體開展“造聲比賽”,比一比誰制造的聲音更新奇、誰制造的聲音種類更多,既能深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能為后面的新知講授做好鋪墊工作。在接下來的深度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帶領學生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引導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最后,教師還應該整合教材資料和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結合生活實際知道回聲與回聲的應用,既能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也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于在生活中探索自然現象的美好情態,從而彰顯生活情境在初中物理導學互動應用的有效性。
四、 以物理實驗導學,鍛煉學生的手動操作能力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初中物理的導學互動教學。物理是一門實驗性質極強的學科,物理實驗是物理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知識大多比較抽象,只有直觀的實驗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對生澀的概念知識產生具象化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落實互動導學時,應該積極以物理實驗導學,既能實現師生互動和學生的自我互動,也能鍛煉學生的手動操作能力、實驗觀察能力以及總結概括能力,進而多角度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比如,在教材《聲音的特性》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敲鼓實驗,通過親身實驗使學生了解聲音的特性,知道樂音的音調和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和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音樂的音色不同,初步實現本課的知識目標。接下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古典樂曲《梁祝》和施工噪聲,引導學生理解有規律的、悅耳的聲音是樂聲,無規律的、難聽刺耳的聲音是噪聲,讓學生可以正確區分樂聲和噪聲,再通過噪聲危害教學,為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教師以物理實驗導學,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夯實了學生物理基礎,也讓學生真切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五、 發展合作探究,豐富導學互動教學形式
常言道一個人的力量是單一的,多人合作才能迸發更豐富的思維靈感。新課標提倡教師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化的課堂,這也給教師的初中物理導學互動教學帶來了全新的靈感。合作探究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模式,它不但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是培植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增強生生互動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實施導學互動策略過程中,應該將物理課程與合作探究有機結合,使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既能豐富導學互動的教學形式,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對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大有裨益。
比如,在教材《聲的利用》一課中,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可以先帶領學生了解超聲、次聲的概念,為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模型。接下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4~5人為一單位的小組,鼓勵學生運用信息設備合作搜集有關超聲與次聲的信息資料,再根據資料合作探討超聲的特點及其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以及次聲的一般特點和危害性,既實現了本課的知識目標,也顯著鍛煉了學生收集、處理資料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從而大幅度提升學生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的探索興趣。
六、 總結
綜上所述,導學互動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也是物理教學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教師應該順應新課標的思想指導,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精神,將多媒體情境、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物理實驗、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聯合應用,實現物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學生的自我互動,從而體現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高度重視,收獲豐碩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牛德淵.導學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15):185.
[2]劉鍵.對初中物理問題導學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9(35):26.
[3]張廣萍.初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初探[J].青海教育,2019(10):48+50.
作者簡介:
李啟鎮,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臨潭縣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