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橋
語法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語法知識相對單調重復、枯燥乏味,在傳統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成了被動接受、毫無共情的“機器”,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溫度”和“色彩”。《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英語語言學習不能只是單純的語法傳授和死記硬背,而要創造或設置良好的語言環境,盡可能多地提供英語語言實踐和運用的機會。因此,將語法課從“冰冷隔膜”轉變為師生“共情共生”是英語教學發展的大趨勢,更是亟須一線教師積極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走心”是當下網絡和社會群體中的熱詞,其基本意思是專心、用心。所謂“走心”的英語語法課堂,就是在尊重學生認知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針對語法知識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強化英語語言的實踐和運用,讓語法課堂真正動起來、熱起來、亮起來。
案例是一節區級公開課,內容選自譯林版七年級上冊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中的語法部分。教學目標是學習人稱代詞主格和賓格的基本用法。筆者聽課之后,通過課堂錄音、訪談等方法,詳細收集了課堂教學反饋數據。通過統計和分析可知,本堂課是一堂非常“走心”的英語語法課,學生參與度高,師生收獲大。具體分析如下:
傳統的初中語法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進行不同形式的操練,使學生能夠牢記并正確應用語法規則,大多采用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即 呈 現 新知——反復操練——語言輸出教學法。由于脫離真實的交際語境,語法課通常顯得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本堂語法課重點講解人稱代詞主格和賓格的應用,教學環節以“校園活動”為主線,緊緊圍繞學生熟悉的話題創設真實的情境,將語法教學融入語句、文章、日常生活,讓他們感知、思考、總結語法規則,而不是教師直接呈現語法規則,注重對他們的思維訓練和情感調動。
在傳統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模式中,教師很少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是直接告知他們課程學習內容,硬性“灌輸”語法知識,學生沒有主動思考所學內容,因此,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求程度較低。本堂課的授課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借助沙畫視頻充分調動了他們的求知欲和主觀能動性。尤其是使用動態小黃人,通過小黃人的移動軌跡讓學生以導游身份介紹自己的學校,有強烈的代入感,教學方法非常“走心”。
傳統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主要以輸入為主,學生被動地接收信息,課堂參與度低,師生互動較少。在本堂課的鞏固促成環節,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明顯增多。
導入具有“先聲奪人”“先入為主”的效果,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高效課堂的第一步。課堂導入的目的性要強,要有針對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教師設計課堂導入既要和授課內容緊密結合,又要用心研究,注重其藝術性,讓學生覺得順理成章,從而不露痕跡地過渡到授課內容上。但是,目前大多數初中英語教師喜歡單刀直入,直奔主題,急于完成知識點的傳授,然后布置習題讓學生完成,最后公布答案。這樣雖然看似目標明確、環節緊湊,但由于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熱情,導致他們的課堂參與度較低,最終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不是機械地加工零件,學生也不是按程序編排的機器,而是有情緒和情感的鮮活生命。因此,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在利用顯性語法教學方式呈現目標語法項目時,應該進行有意義的目標語法導入,即要積極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入目標語法。
英國語言學家亨利·威多森(Henry Widdow?son)指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交際能力。而語法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正確使用語法規則能使人們順利開展交際活動。因此,在初中英語語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語法的實用性,而不是讓語法成為一項學生牢牢記憶的規則。教師應盡量創設真實“有意義的”交際情境,引導學生使用所學語言開展交際活動。體驗“有意義”的真實交際情境能引發學生對較枯燥的語法知識的深刻反應,從而強化和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但目前來看,部分初中英語教師認為語法就是關于語言形式或語言結構的知識,將它看成一種靜態的語言形式。體現在語法教學中,就是首先直接呈現或者講述語法規則,然后讓學生反復記憶,最后利用習題進行反復訓練,“企圖”讓他們立刻就能夠正確使用語法規則。事實上,語法是由形式、意義和用法三部分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各部分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語法知識的掌握需要的不是機械式的操練與要求,而是在真實“有意義”的情境下將形式和意義結合、統一,進行生動有趣且有效的訓練。只有重視語法在語言交際使用中的變化性,讓學生在給定的語境中內化語法知識,語法教學才能夠事半功倍。
學英語的目的不是記憶語法規則,而是掌握語言的運用。很多初中英語教師對學生是否掌握語法的最終評價僅限于其語法測試分數,而忽視了教師教學輸入的目的是學生的輸出。傳統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多停留在語法的形式和意義層面,即語法教學進行到第二階段就停止了。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聚焦形式和意義,還應聚焦運用,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運用語法,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語法技能。英語語法的學習和其他技能型訓練一樣,要有適時、適量的講解,但不可操之過急,夸大講解的作用,因為太多的理論解釋反而會降低學生對知識點的敏感度和興趣。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實踐,巧實踐,靈活實踐。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恰恰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潛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