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史集小學 王 蘇
傳統文化對于國家來說,意義非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教育中。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規律與特點,是一個邏輯思維逐漸上升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具有直觀性、探究性、操作性、趣味性等特點,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做的則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于基礎知識的夯實,極大程度地提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意識,發展數學邏輯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斷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升其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學習興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參與程度主要體現在主動回答問題、積極探索的欲望,如果沒有學習興趣,那么將會嚴重影響教學的最終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滲透傳統文化,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數學學習在學生的腦海里不再是數字與數字的無情碰撞,而是在欣賞、接受美的過程中主動參與。
注重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已經逐漸成為小學數學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形成嚴謹的數學觀和敢于探索的理性精神,能夠促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科技變化日新月異,有很多人開始淡化傳統文化,越來越不重視一些優秀的傳統思想,這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益于滿足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從而增強其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數形結合是數學思維中最常用的一種語言。教師應在不斷地構建知識體系與還原知識體系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于數形之美的理解。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一課的“數據收集與整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根據天氣的符號所對應的“正”的筆畫,了解各種天氣出現的天數,并將其轉換為數字填寫在表格中對應的天氣下方,從而直觀地記錄一個月內的天氣情況。在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比較并推測天氣所屬的季節的過程中,學生一遍遍清楚地經歷每一個過程,體會了解決數學問題最直觀的思想。教師構建了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的數學課堂,同學們都躍躍欲試。
我國的傳統圖案數量豐富,種類繁多,這些圖案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過程,揭示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訊號,是人類的財富與寶藏。不同時期所留下的圖案有所不同,這些都代表著人類的智慧,將數學圖案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碰撞會產生奇妙的火花。例如,在教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將其與中國古典建筑和園林藝術聯系在一起,向學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典建筑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說出此類建筑的特點,學生將此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很快便發現了此類建筑都是具有對稱美的,由此,學生還能夠聯系到更多自己所見到的對稱圖形,不僅高效地學會、學通了知識,更學會了聯系生活實際舉一反三。
我國的數學家不勝枚舉,如:劉徽、祖沖之、陳景潤,他們創造了巨大的數學財富,對中國數學史取得的成就功不可沒。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中“數學廣角——鴿巢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把握住合適的時機,適當地將教材進行延伸,向學生介紹“鴿巢原理”是由誰提出的,為什么被稱為“鴿巢原理”,再為學生講解關于“鴿巢原理”的具體案例,對學生的課外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
小學數學學習中的數學思想一般包括:類比聯想、分類辨別、歸納概括、演繹化歸、思想辨識、函數觀念、方程關系等。我在課堂上講解關于轉化問題時,要求學生將遇到的新問題歸類轉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例如,在講解完部編版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體積”后,下一課便是“圓錐的體積”,在這節課的講解中,我先是帶領學生回顧了圓柱體積的求法,接著,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立體模型,請學生找出其共同特點,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求法,就這樣,將看起來較為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引導學生由圓柱的體積公式獨立自主地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學生在推導探究的過程中手腦結合,同時,自己動手動腦也便于后期理解。之后,又將圓錐與蒙古包、稻谷堆、大甜筒雪糕進行類比,出示習題,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激發學生做題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首先要對教材把握深刻,對學生的基本境況了如指掌,這樣才能更深層次地從教材出發、從學生出發,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數學精神。研究者認為,在部編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的編排中可以再適當融入更多的文化內容,豐富其形式,結合相關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設計例題、習題,而不是浮于表面,從而讓滲透傳統文化效果的評價有跡可循,推動課堂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