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小蕉小學 張相銀
隨著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逐漸融入小學教育領域,賦予了小學教育更多的新內容。它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在勞動教育中的滲透,以全面實現勞動育人的教學目標。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要合理構建勞動教育模式,重視勞動教育理念更新,引導學生積累社會和學習經驗,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導學生樹立學習源于生活的理念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首先,教師要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滲透到勞動教育中,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注重勞動教育的內容設計,重視勞動教育的多元教育意義。要以勞動教育為載體,將勞動教育融于綜合實踐活動中,拓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例如,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日常勞動人人有責的良好勞動習慣,做好日常“小小值日生”勞動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實行值日組長責任制,值日組長可采取輪崗制,通過組長負責分配值日任務,并組織協調人員分配和督促檢查,及時做好處理突發事件及值日情況記錄。這樣不僅保障了勞動教育在活動中的效果,而且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鍛煉機會,有利于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意識,培養良好的勞動品德。
其次,要開展多元化的勞動評比活動,以評促學,提高師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勞動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教師可以制定相關的勞動學習評價標準,將學生平時的學習動手能力和實踐勞動成果綜合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綜合勞動素質檔案,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教師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自評與互評相結合,開展“最佳值日生”評選活動,通過樹立標桿的形式正向引導學生,提高勞動的質量意識,促進學生良好勞動品德的形成。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勞動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勞動教育觀,不要“以勞作懲”,避免學生形成輕視、厭惡或逃避勞動的思想,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勞動是一件快樂光榮的事情,培養學生從小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
要將綜合實踐活動理念滲透于勞動教育,就要以勞動技能的操作與實踐體驗為核心。家校共建可以引導學生從家校勞動鍛煉中增長本領和樹立自信,養成“我行故我在”的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生活技能,實踐勞動自治之美。管好小家,才能顧好大家。家庭生活雖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一個小環境,但卻直接影響社會環境,如很多家庭存在浪費水、電等資源的問題,這時就可以開展一些樹立正確家庭環保觀念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以學生最為熟悉的家庭生活為資源,進行常態化勞動教育,促進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例如,開展“我愛我家”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勞動,鍛煉動手能力,關注生活,關愛家庭生活環境。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動手制作小物品以美化裝飾家庭環境,培養學生樹立節約能源、循環應用可再生能源的習慣。又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四年級下冊的“我也能當家”,這一節課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家庭勞動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的情感。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安排設計這樣的環節:“小紅幫媽媽做事,獨自去超市購買盒式面巾紙,誰能來告訴她該如何挑選?”通過這一個綜合實踐與勞動結合的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當家的概念以及生活中的付出,進而在小組討論中了解面巾紙有不同品牌和不同規格,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課后,教師還可以將這次活動內容進行拓展,布置一項“我是媽媽小幫手”的家庭采購任務,讓學生根據課堂學習內容,學校與家庭形成合力,讓學生獨自去超市完成面巾紙的選擇與采購結算任務。這個勞動過程能讓學生獲得勞動和責任的成就感,慢慢變得獨立。
另外,為了更好地保障勞動教育的效果,家校共建要實現信息共享互動。例如利用好現代的網絡信息平臺,家校信息互通,通過學校網站、校訊通、班級微信群等信息互動平臺,明確近期要開展家務勞動的類型,以及具體安排與要求。家長看到以后就可以更好地知道該如何做好配合工作,如何給孩子做示范與指導,督促學生完成勞動任務。還可以將這些活動過程拍成視頻和照片上傳至微信群,家長通過共享觀看來點評加油,鼓舞孩子,促進勞動常態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辦“我是家務小能手”等各種勞動比賽,通過比賽促勞動,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鍛煉學生的個人勞動技能,為今后學生勞動常態化打下基礎,讓學生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勞動教育要重視與社會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深入挖掘社會資源,使其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理解更多的勞動形式和藝術文化之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可以深挖地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如剪紙、版畫、雕刻藝術文化等,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去感悟傳統文化,體驗制作傳統文化工藝品。
例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四年級下冊的“巧手做龍舟”,它的教學側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動手收集、分析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龍舟的信息,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歸納出龍舟的特點,并設計制作龍舟模型,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先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視頻了解和感受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歷史淵源及與龍舟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匯報自己在課前收集的關于龍舟的制作工藝、材料和特征,并以小組的形式來形成最優化的制作方案,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巧手做龍舟”的實踐活動中去。然后,準備好卡紙、橡皮泥、紙盒、泡沫、木材、竹片等材料,學生就可以動手制作龍舟模型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技能技巧,激發了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使其體會到做手工的樂趣和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
為了給學生更好更直觀的感受,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傳統手工藝文化中心,去參觀豐富多彩的手工藝術作品,觀摩傳統手工藝人制作手工藝品的全過程,激發學生的動手學習興趣。回到課堂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反復觀看制作過程,增強參觀效果,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手工藝品去親手制作,為學生營造一個勞動實踐的氛圍,使其感受傳統藝術之美。這種有意義的勞動形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欲望,促進實踐課堂的延伸發展,實現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
勞動教育最寶貴的地方就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在求知和探索欲的推動下,引導學生去探索勞動創造之美,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日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設計中,可以增加創造性的勞動教育滲入,如開展以科學小實驗操作為主的科技知識普及課,或者以創意手工、廢物再利用為主的班級創意課,以及以勞動科研創新和課題研究為主的科學研究課等。例如,開展“小小種植家”綜合實踐活動時,通過讓學生參與到玉米種植的全部勞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日記的形式,定期觀察記錄玉米生長過程。發現玉米幼苗長勢較弱或者遇到蟲害時,可以讓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去思考解決問題,高年級學生還可以形成研究或科普小短文。當玉米成熟時,就可以舉行畫玉米實踐活動,或舉行“玉米攝影大賽”,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知識來估算玉米產量等。這種綜合學習性的勞動種植,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一個個都成為“種植小能手”,鍛煉了學生動手實踐與創造力,學生成就感十足。又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三年級下冊的“布置我們的家”,這是一個創造力與勞動教育完美結合的實踐性課程,能有力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布置觀察任務,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與發現問題,針對家中的布局,結合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之處,咨詢父母的看法,用任務清單的形式來明確問題,形成自己的初步改善意見。接著,教師在課堂中指導學生完成布置的初步設想,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交流各自的布置設想和改進想法,最終在修改中形成合理的布置計劃。最后,進行拓展實踐,讓學生將布置計劃進行實踐落實,讓學生學會用勞動之手來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開動了腦筋,培養了發散思維,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勞動創造生活的美好,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
總之,在小學勞動教育中滲透綜合實踐活動理念,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學生在勞動體驗與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此外,隨著勞動教育內涵的不斷豐富延展,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學習以及動手操作等能力也有顯著提升。在勞動創造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到不斷釋放,有力地鍛煉了創新思維,同時在形成綜合素養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提升了個人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