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圍繞著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這一目的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為了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每次的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而擬定一個個具體且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這一個個具體教學目標的逐一實現,猶如攀爬通往學生發展之頂峰的階梯一樣,后一步總是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之上。因此,每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的學習,還間接關乎到教學目的的最終達成。那么,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也就內在地構成了引發教學評價的最根本的動因。相應地,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進行價值判斷也就構成了詮釋教學評價內涵的核心部分。
當然,教學評價過程中,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所進行的價值判斷,絕不是僅僅描述教學活動中發生了什么,也不僅僅是為了收集、整理資料和理解證據以及證明教學活動在完成其目標方面的好壞程度,而且還包含對教學目標本身作出有價值的判斷。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學評價的內涵至少有三個層次:一是描述教學活動中發生了什么,這是明確評價內容和獲取資料信息的關鍵一步;二是通過收集到的資料信息對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情況進行判斷,這一步是判定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三是對教學目標本身作出價值判斷,這一步是對教學活動是否有意義,或者說是對達成該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作出持續與否的決策判斷。比如,在對“教學中讓學生就某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自由言說”的教學活動行為進行評價(價值判斷)時,首先,描述“就熱點問題進行自由言說”這一事實,即發生了什么;其次,通過學生的行為表現和課堂反饋等信息判斷學生是否完整清楚地表達了對該熱點問題的認識和見解,從而檢測“學生能否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且是否能在規定時間內把自己的觀點以合理方式表達出來”這一教學目標;最后,對教學目標本身進行價值判斷,即對該教學活動是否具有意義進行判斷——該教學活動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促進作用,還能引導學生關心生活、關注社會等現實世界,深受學生群體的歡迎。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評價就是需要將這一價值判斷結果反饋給教學主體,作為教學主體對該教學活動作出持續與否的決策依據,從而有效地調整教學過程。
(摘自《感悟教學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