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彬
或許是教師的職業(yè)使然,我對晨讀情有獨鐘。
上小學時,每天早上天剛亮我就隨母親起床。母親在廚房做飯,我就搬來輕便的椅子放于灶旁,挨著母親,坐在拉風柜的地方晨讀。母親也就這個時候有空教我讀書。做完飯后,她就要去干別的活兒了,要放養(yǎng)雞鴨牛羊,要去挑水澆菜,要參加生產隊出工等,忙得很!米下鍋之后,就起火,母親邊拉風柜邊教我朗讀。母親一詞一句地教我,我一遍一遍地朗讀,從讀流利到最后能背誦。也因此,本略顯愚鈍的我,小學的學習成績雖不怎么好,但也能跟得上。
隨著年級的升高,母親教不了我,但我懂得了一點學習方法,還是早起晨讀。只是,我不再待在母親身邊,而在廳堂點燈晨讀。待天亮,能看得清字,就移至場院讀。
我捧著課本放聲朗讀,樹上的鳥兒在枝頭鳴叫。母親看我讀得搖頭晃腦的,還夸我讀得比鳥兒還好聽!每每聽到母親的夸獎,我就讀得更起勁了,讀得口干舌燥還不罷休!不一會兒,母親就會給我杯開水喝,還吩咐別讀得太起勁,影響了嗓子!
那時,鄉(xiāng)下人家對學習并不怎么重視,大部分家長都忙于勞作,不管孩子的學習。因總有干不完的農活,忙不完的家務,大人都讓孩子幫著干活去。如拾青草喂牛羊,撿豬草喂豬,放牛羊,幫著戽水澆灌田地,收曝曬的糧食,幫著做家務等。總之,對孩子而言,也是總有干不完的活兒。上學期間,我早上很少幫著干活,只在放晚學之后幫著收拾曝曬的糧食,再不就拾草、放牛羊。
每天,我早早起床晨讀,一些去田間干活而路過的鄉(xiāng)親,見我在捧書朗讀,恰遇我母親,打招呼時,總不免帶上一句:“你兒那么勤奮,將來定有出息。”或許,人家只是禮節(jié)性的說說而已。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自然是心生歡喜,銘記于心:勤奮,將來定有出息。這也更加堅定了我晨讀的信心,還成了我晨讀的動力之一。
后來進了師范學校,好多同學打著“六十分萬歲”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但我依舊保持小學與初中時晨讀的習慣。師范學校雖設有晨讀課,但好多同學并不當回事,或缺課,或心不在焉,也有聊天玩耍的。而我卻是不改“傻乎乎”學習的習慣,晨讀,按部就班地晨讀。也正是在師范學校時的堅持,為我打下了扎實的文化基礎。這對助力后來的工作,功不可沒。
考入教師崗位后,我開始參與課題研究,開始閱讀教育名著,開始教育教學隨筆的寫作。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工作中,在與那些教育學者的“接觸交流”中,才知自己之淺薄。黃克劍、肖川、張文質、余文森等教育學者專家,他們學識淵博,文字讀來給人以信手拈來皆成妙諦之感,一種追慕向往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學到老,活到老”的觀念逐漸在內心生根發(fā)芽,“不教一日閑過”也成了我的追求。參加工作之后,每天總有忙不完之瑣碎事,加班加點也是常事,能專心用于讀書的時間少得可憐。但“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因此,為了學習,我成了別人眼中“不合群”的那一個,別人喝茶聊天時,我與青燈相伴,抓緊看書;別人以玩撲克、打麻將增進友情時,我伏案疾書,忙于碼字;別人“日上三竿還在床上做美夢”時,我早已起床,捧書晨讀……
而今,我依舊每天天剛亮就起床,洗漱之后,泡壺香茗,捧書靜讀。尤其夏日清晨,帶著書移步屋外,微風輕拂,空氣清新甜潤,書香也沁人心脾。“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屋旁花木隨風輕舞,耳際鳥兒啁啾,一切都是那么靜謐而美好。
晨讀,時間雖不很長,但日積月累,啃讀一本本心儀的書籍,無形中豐富了我的學識,助力教育教學工作。晨讀,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享受。如今我已過天命之年,有些人見我仍捧書晨讀,常問:現(xiàn)在還讀書干啥?讀書勞神費力,不如玩樂去?我往往只是笑笑以應。殊不知,于我,讀書乃一大“玩樂”也!
享受晨讀,生活更美好!晨讀,不僅僅是求學中孩子的日功,也可以是我們大人的一大人生享受。如果你愿意,我們就一起晨讀吧!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平海山星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