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飛
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害怕寫作,甚至得了“寫作恐懼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認為,教師的作文教學過程就是為學生搭建一個又一個支架,把如何走向寫作目標的路徑和完成寫作任務的這一過程顯性化,讓學生在支架的支持下,順利完成寫作任務,在寫作實踐中建構寫作知識技能。特別是在學生作文的起步階段,支架在寫作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強化支架設計意識,把握學情節點,設計好一個個支架,為學生的作文起步助力。
一、巧搭支架激發學習興趣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搭建支架創設寫作情境,往往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
如在教學三年級學生寫好人物對話時,教師可以借用視頻創設情境搭建支架,幫助學生學習寫好人物的對話。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先播放一段無聲的視頻:鳥媽媽引導著一只憨態可掬的小鳥到岸邊捕食海蠣,可是小鳥一見到海浪就嚇得直往后退,最后餓得不行了,才克服恐懼壯著膽子,迎著海浪捕食到第一個海蠣。學生被視頻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細致入微地觀察畫面,心情隨著小鳥的一舉一動、一進一退而起伏。到底小鳥和媽媽之間會說些什么呢?學生完全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飛快地寫下一段段對話。當然,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創設情境,搭建支架。教師在學生學習了對話的三種形式后,先出示一段人物的對話,然后師生配合表演人物對話的過程。最后要求學生靈活地應用對話的三種形式,關注提示語,把人物的對話寫下來。因為表演再現了人物的動作、神態、說話的語氣等,學生下筆如有神,提示語寫得很精彩。教師創設情境搭建支架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學生不斷地體驗到寫作的樂趣,逐步愛上作文課,愛上寫作文。
二、巧搭支架分解復雜任務
寫作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認知過程,過于復雜的寫作任務往往成了阻礙學生完成任務的絆腳石。如果能事先把復雜的寫作任務加以分解,降低學習的復雜性,就能促進學生對寫作內容的深入理解,從而順利地完成寫作任務。
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我的“自畫像”》時,教師可以將“介紹我自己”這一相對復雜的任務,分解成“認出—見識—重新認識”三個層次的任務。完成第一層次任務:“如實寫,讓你認出我”,讓學生用最簡單的寫法介紹自己。出示支架一——可以寫自己的外貌,自己名字的含義,自己的愛好、特長,等等。當學生達成這一目標時,教師可以及時給學生提出新的要求,完成第二層次任務:寫“我”的與眾不同之處,讓你見識“我”。出示支架二——①“我”的一個小秘密。②“我”能做到而別人做不到的一件事情。③“我”的一個特點。在學生完成了第二層次的任務后,再提出第三層次的任務:用浪漫的方式寫“我”,讓你重新認識“我”。出示支架三——閱讀繪本《我不知道我是誰》。在閱讀繪本中,學生不但開拓了思維,而且感受到了繪本獨特的語言魅力,并模仿繪本的表達方法,寫出了“真實而浪漫”的“我”。教師這樣分解寫作任務,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個必要的支架,循序漸進地不斷引導學生,讓學生體驗從不同角度介紹自己的寫作樂趣。學生在支架的支持下,不斷地建構自身的知識技能,實現了在課堂上不斷成長的目標。
三、巧搭支架降低學習難度
對于有難度的寫作任務,就需要教師設置支架,降低難度,化難為易,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寫作任務。
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動物朋友》時,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先和學生分享習作的內容:寫自己喜歡的動物。明確習作要求:怎么表達“喜歡”。接著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動筆構思寫作內容:請確定自己能寫好,并且喜歡的動物,擬出一個題目。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一會兒就構思出來了:“奇怪的變色龍”“家有萌龜”“呆萌的小倉鼠”……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進行采訪:為什么寫?你見過嗎?還可以引導學生評一評:你認為他能寫成功嗎?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學生有能力去選材,所以在選材方面,教師就不必花太多時間去指導了。構思好寫作內容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寫一段體現自己所喜歡的小動物的特點的片段。在巡視中,如果發現這一片段描寫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可適時搭建支架給予學生幫助。出示支架一:①用簡單一句話寫“特點”,放在段首,寫簡潔。②用例子說明“特點”。③用上積累的詞語,集中體現“特點”。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支架修改片段,然后交流修改后的片段。交流中會發現,學生所寫的片段出現“三無狀態”,即無觀察、無積累、無接觸。教師針對這一情況,出示支架二:①寫“我”和動物在一起參與活動,用上“我們”表示“喜歡”。②把“我”的所思所想寫出來。教師在教學中應不忘自己的主導位置,在學生出現困難時,要為其設想,巧妙地搭建支架,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又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來編童話”,教材中提供了三組詞語:國王、黃昏、廚房,啄木鳥、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為學生搭建支架,幫助他們順利完成習作任務。先引導學生發現詞語的特點,并將詞語分成角色、時間、地點三類。接著出示支架一:可以打破界限將這些詞語重組,或添加新的詞語。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了,構思的故事就突破了原來每3個詞語為一組的局限。但大部分的學生想象還不是很大膽,創意也還不夠,不懂得根據需要添加角色、時間、地點。如何引導學生能更大膽地想象呢?這是難點,需要教師搭建支架予以幫助,出示支架二:兩幅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賞析同伴不同的構思。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同樣的主角可以有不一樣的性格特點,如果安排不同的配角、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想象的故事就不一樣。這樣,學生的思路就拓寬了。教師再接著出示支架三:想一想。①故事中有哪些角色?主角有怎樣的特點?②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③根據主角的特點,安排哪些故事情節?引導學生從角色、時間、地點幾個角度選擇關鍵詞,或者添加必要的詞語構思故事。至此,學生的思路被完全激活了,編出的故事各不相同,精彩紛呈。
教學中依據學情搭建支架,降低了習作的難度,學生不僅有話可說,而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解決了學生在寫作難點面前放棄思考、停滯不前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支架的支持下,學生順利完成了寫作任務,體驗到了寫作成功的快樂,這在作文起步階段尤為重要。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如果能“辨證施治”,根據學情巧搭支架,就可以讓學生走出寫作的困境,讓學生的作文起步走得更穩,走得更輕巧。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