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一、思維生長點:從計數走向計量,幾何直觀支撐計數單位到計量單位的轉換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處于從具體到抽象過渡的初期,也是思維進階的轉折點,此時幾何直觀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關聯溝通。設計如下的對比體驗素材,讓學生經歷關聯教學過程,鍛煉思維能力。
【題組1】
問題:一共有多少個雞蛋?(圖略)先估一下,再寫出算式,用豎式幫助解答。
追問1:為什么列出乘法算式?
追問2:擺豎式的時候,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豎式略)
追問3:結合圖形說一說你對這個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
追問4:13、22分別表示什么,286表示的是什么?
追問5:3×22=66和10×22=220分別表示什么?請在圖上圈出來,并說一說。
【題組2】
問題:這個盒子的面積是多少?(圖略)請寫出算式,并借助豎式解答。
追問1:為什么列出乘法算式?
追問2:擺豎式的時候,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豎式略)
追問3:你能結合圖形說一說對這個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嗎?
追問4: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13指的是什么?22指的是什么?286表示的是什么?
追問5:3×22=66和10×22=220分別表示什么?請在圖上圈出來,并說一說。
對比追問:不變的是什么,變的是什么?
兩份對比素材,分別是點狀的雞蛋圖和面狀的格子圖。每份素材設計相似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承載了各自的設計意圖。追問1:倒逼學生思考乘法的意義和本質,從乘法意義的角度進行思考,一個是計數單位的累加,一個是計量單位的累加,都是求積的過程。追問2:從意義出發關聯算理。追問3:被動思維呈現,評價學生的理解程度。追問4:對比體驗,一個表示的是計數單位的個數,一個表示的是計量單位的個數,建立知識的關聯點。追問5:深度挖掘豎式計算在不同情境中所承載的不同意義。對比追問:在思考變與不變中,體驗計數到計量的聯結點。
上述問題的引導要達成兩個層次的目標。第一層次:乘法運算意義與算理的進一步理解溝通;第二層次:體驗變與不變。不變的算式,變的是單位和具體問題承載的意義。從熟悉的計數問題到不熟悉的計量問題,讓知識找到生長的土壤,促成思維在溝通關聯中發展。
二、思維拔節點:從意義走向圖式,任務驅動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分與合
思維的發展是縱橫交錯展開的,在縱向打通計數和計量的聯結點后,橫向拓展練習恰是思維生長的拔節點。首先設疑“這個圖式你可以看懂嗎”(圖1),給學生鍛煉思維的空間。承接此任務,再設計三個層次的探究性任務。
第一層次,操作載體為點狀雞蛋圖,設計兩個問題,先是由圖到式(圖2),讓學生從圖上去發現一個乘法算式基于意義可以分成哪兩部分。再由式到圖(圖3),讓學生主動構建分的方法,然后在分的基礎上,得出分的圖式。兩個問題承載不同的思維含量。第二層次,操作載體為面狀長方形圖(圖4),從點狀圖到面狀圖,問題雖然一樣,但思維層次有著很大的跨越。第三層次,操作載體為抽象的圖式,意在培養學生們的抽象概括能力。拋出問題“你能有序地對這個算式分一分嗎?”(圖5)從圖到式,再圖式聯合,最后到抽象的圖式,這樣的進階讓學生的思維有所倚靠又有所發展。
從第一次以雞蛋圖為載體的點狀探究到以長方形為載體的面狀探究,再到基于圖式的抽象概括,學生經歷了從模型初探、模型再探到模型建立的過程,是一次深度學習的過程。
三、思維綻放點:從圖式走向問題,問題解決疏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意義
高階思維的養成需要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具體表現為能迅速地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采取靈活的方法來思考問題。本課后續教學以前面的圖式分解為基礎,在意義思辨、圖式思辨和批判思辨中,培養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達成思維的綻放。
問題:欣欣農場里有一片蔬菜種植區,它的長和寬剛好是1、2、6、8四個數字組成的兩個兩位數,且這兩個兩位數的乘積最小,請幫忙找到它的長和寬。
意義思辨:基于乘法意義或是乘法算式乘積的特點,可以得出兩種可能,分別為16×28和18×26。
師:請想一想,第一步我們要做什么?可以得到什么?
生1:可以根據乘法的意義,先把最小的數字放在十位,另外的兩個數字分別放在個位,然后再計算比較。
生2:也可以根據我們前面探究的規律——和相等,差越小,積越大。
這一環節考查學生們是否養成遇到問題逐步思考的好習慣。學生根據乘法算式的意義想到第一步對策,先將兩個最小的數字1和2,分別放在兩個數的十位。
圖式思辨:在乘法意義深刻建構的基礎上,結合圖形對兩個算式分別進行分解,判斷出乘積的大小。
問題:16×28、18×26兩個算式乘積的大小,不借助豎式計算,可以判斷出它們乘積的大小嗎?
師:請觀察格子圖中的兩個圖形,比較16×28、18×26兩個算式乘積的大小,并完成填空。(格子圖略)
直接將兩組數據對應的圖形畫在格子圖中,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先根據圖形得出結論,再來完成分一分,降低他們思考的難度。此環節要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格子圖得出,兩個長方形有一部分是重疊的,所以只要比較未重疊部分就可以得出結論。接著,再引導學生完成從格子圖到算式的分解,使圖與式對應(圖6,格子圖略),讓算理與算法融合。
批判思辨:兩個數的和不相等時,不能基于“周長相等,長和寬相差越小面積越大”的規律得出答案,但基于乘法意義進行分解的方法可行。
問題:欣欣農場計劃建造一個游樂區,有兩種方案,請你幫忙選出面積最大的方案。方案一為長72米,寬33米;方案二為長71米,寬34米。
師:這題還能用規律解決嗎?試試看。
師: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方法如圖7所示)
從周長相等到周長不等,培養學生借助學過的知識,批判性地思考問題,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結論。三次思辨,三次成長,在問題鏈的引導下,促成學生的高階思維在不斷思辨中成長。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靈橋鎮中心小學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