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



解決問題能力包含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結論的能力,它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果能巧借趣味情境、直觀圖示、一題多解等方式進行教學,相信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善借趣味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一些學生認為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對一些公式、算理感到乏味和枯燥,甚至產生畏難情緒。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數學就會失去探索發現的欲望,學生主動質疑及提問的能力就很難養成。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數學題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到課堂。
如“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可以向學生提這樣一個問題:10個人排成4列,每列遞增一人,你知道應該怎么樣來排列嗎?學生通過畫圖,可以對三角形的概念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也激起學習的興趣。再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借助在數字中找規律:2,6,12,( ),30,42……讓學生探討數字之間所蘊涵的規律。這樣的情境創設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感受數學的魅力與趣味。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教師要從現實生活及周圍情境中發現及提取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親歷問題就在身邊。如關于“百分數”的知識,可出示以下信息:打八折、買四贈一、滿300減50,同樣的商品不同的優惠方式,如何購買最優惠?排隊付款的時候,商場管理人員如何快速而有效地節省顧客排隊時間,能否根據購買數量的多少設置不同的收銀柜臺,盡可能地節省顧客排隊時間。教學中可以借助這樣的生活化情境,指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幫助他們形成自主提問的能力,培養數學素養。
二、憑借直觀圖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分析能力還比較弱,遇到信息量大、條件隱蔽的題目時,缺乏從題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可以利用圖示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化,明晰解題思路,從而找到突破口。
例如,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當甲車行駛了全程5/9時,乙車行駛的路程占全程的5/7,這時候兩車相距34千米,求這兩地的距離。這道題中,兩車相距34千米,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兩車還未相遇;二是兩車相遇后又繼續前進,相距34千米。僅靠文字閱讀,學生比較難判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線段圖來分析題意。通常用一條線段來表示全程,線段兩端分別代表A、B兩地,再將甲、乙兩車行駛路程用線段圖示標出。很明顯就能看出,兩車行駛路程都超過全程一半,很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兩車是相遇后繼續前進,從而發現34千米占全程的(5/9+5/7)-1。通過線段圖示(圖1),快速厘清解題思路,找準問題的切入口,使分析問題變得更輕松。
華羅庚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借助圖示,將枯燥的文字語言變為生動的圖形語言,抽象的題目直觀化,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時梳理思路,為探尋解題答案搭建橋梁。
三、活借一題多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往往忽視了學生對解題技巧的多樣化需求,單一的解題方式讓他們感到枯燥、厭煩,失去解決問題的探索欲望。教師可以借助一題多解的方式,引導學生拓寬思維,通過提供更多的解題思路選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如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基礎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后,筆者讓學生求右圖多邊形(圖2)的面積,并想一想能用幾種方法解答。
學生很熱烈地參與討論和探究,或剪或拼,探討出了很多種思路(圖3)。每個學生的思維都不一樣,交流過程中碰撞出了火花,激起了他們更多的探求動力,也吸納了更多方法和解題技巧。這樣的題目,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多策略。
四、巧借生活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
傳統教學認為數學是思維訓練的學科,而實際上數學不僅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技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元素,從數學角度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讓數學貼近生活、指導生活,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思考”的內容,學生學習了平面內2個點可以連1條線,3個點可以連(1+2)條線,4個點可以連(1+2+3)條線,n個點可以連1+2+3+……+(n-1)=n(n-1)÷2條線的數學知識后。筆者借車票行程的經過車站來設計題目:老師今天要從廈門到福州,中間經過廈門北、晉江、泉州、莆田、福清、福州南這6個車站,如果你是動車的售票員,單程你可以設計多少種不同的乘車方式呢?如果是雙程呢?學生馬上就能將每個站點抽象成數學中的點,兩個車站之間的車票就是兩點之間的連線,那么,求單程有多少種不同車票就能轉化成求8個點能連多少條線。可以發現,學生懂得了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
再如,學習了“統計”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將知識用于生活實踐,收集自己家里一年用電的情況,通過表格整理數據和統計圖描述,再根據圖形的波動分析用電高峰、低谷月份的原因,從而判斷出自己家里用電情況是否合理,為今后如何省電做出建議。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培養學生的節約環保理念,更感受到家庭主人翁意識。又如,通過“數字與編碼”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討論班級圖書角圖書的編碼方案。如何設計能夠快捷準確地找到圖書?圖書編碼需要包含哪些信息,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數字進行編排?學生探究后表示可以用字母代表圖書類別,A代表文學,B代表科幻;用數字表示班級,如五年三班用53。簡潔明了的數字編碼讓學生感受到數字信息時代就在身邊,借用日常生活素材,讓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也讓學生能夠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總之,教師應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善“借”各種靈活多樣的方式,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數學素養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大同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