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美
練習是學習的基石,是課堂實踐的主要方式,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的一個窗口,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技能、發展素養的重要陣地。一般意義上,數學練習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引入性練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性練習(強化新學內容)、拓展性練習(發展學生能力)。可以說,練習是教學的延伸,學生練習的效果如何,間接反映了一節課的教學質量。但是,縱觀目前的數學練習,許多教師都有一種“拿來主義思想”,看到一道練習,也不問這道習題是否適合學生,是否符合本節課教學內容,就完全照搬過來,甚至有許多練習題是機械重復的。筆者認為,教師在選擇練習時,要精心地進行有效的篩選和甄別,要創新數學練習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耐心地指導學生進行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真正獲得素養的提升。下面,筆者就結合人教版六下“百分數(二)”的內容,談談如何通過創新練習形式來助力學生素養的提升。
一、生活練習,感受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人教版教材來看,教材編寫的出發點之一是把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情境當中,引導他們在生活中解決實際的問題,從而感受學習帶來的價值。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盡量通過練習來反映學生的生活經歷,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如果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的練習,盡量不設計。換一句話說,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來設計數學練習,可以在學生面前呈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如在教學這一單元內容“折扣”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組練習:
1. 一個商場搞促銷活動,所有商品打六折,一個籃球原價100元,小明買一個籃球可以少付多少元?
2. 超市的所有面包在18:00點之后一律五折。有一種面包單價是2.4元每千克,小明在18∶30購買3千克面包,他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3. 書店舉行讓利活動,所有書籍一律八折,小明買一本書之后看到發票上應付16元,那么這本書原價是多少元?
上述的三個練習由于有了生活情景作為基礎,學生易產生熟悉感、親近感,促進了他們積極去完成這些練習。學生在解答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不斷激發求知欲望,充分激活他們的學習動力。
二、開放練習,發散思維
學生的學習行為不能局限在教師的教學預設之中,課堂中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要讓絕大多數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積極有為的互動中加深對知識的認知、理解、應用。因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彰顯個性化發展,讓每個學生在課堂的舞臺上經歷對知識的認知—建模—創新應用。數學練習也一樣,所設計的練習題要具有開放性、綜合性,要能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數學練習學會舉一反三。多設計一些一道題多種解題方法的練習,可以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發現不同的解決題目的辦法,從而發展他們的技能。
如上面的第一道練習題,如果按照傳統的讓學生根據課堂所學技能來解題的話,那么學生會這樣解答:六折=60%,100-100×60%=40(元),或者是100×(1-60%)=40(元)。這是一種中規中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如果讓學生僅僅用這一種方法來解答,那么學生的思維就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散,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所以,在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后,筆者追問:“你們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的思維閘門重新打開,回憶先前學過的“按比例分配”“分數知識”等,并寫出了更多的解法。
解法一:60%=3/5,100×(1-3/5)=40(元)。
解法二:100÷5×(5-3)=40(元)。
可以發現,在尋求多種解法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借助已掌握的數學知識,經過獨立縝密的思考或交流討論后做出了正確的解答。這樣綜合性的思考與判斷,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向更好更高的層次發展。
三、分層練習,享受成功
由于學生所處的家庭背景、文化環境及后期所接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導致學生知識、思維及學習習慣出現一定的差距,同一年級的學生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根據因材施教的原理,分層練習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可以讓不同的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學習的快樂。在教學時,可以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而設計差異性的練習,讓所有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如六下教材第15頁的練習第15題,這一題對于一部分優秀學生來講,他們能夠順利解答出來,但是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講,他們對于“增長-0?郾068%”不理解,甚至認為增長就應該是加上分率,不理解在這里“-”表示的含義。所以,針對這一道題,筆者設計了不同的分層練習。
1. 截至2011年年末,某城市戶籍人口總數為1419?郾36萬人,比上一年年末減少了0?郾068%。2010年年末該座城市的戶籍人口總數是多少萬人?
2. 截至2011年年末,某城市戶籍人口總數為1419?郾36萬人,是上一年年末的99?郾932%。2010年年末該座城市的戶籍人口總數是多少萬人?
這樣的分層練習,當學生解決兩道練習題后,就會明白是2011年年末的總人數比2010年少,再讓學生解決教材中的練習就可以迎刃而解。在數學教學中使用分層練習有利于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更有助于學優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實踐練習,發展能力
綜合與實踐是《課程標準》的一個教學領域。其目標是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應用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達到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學生應在綜合實踐過程中把知識加以內化,提升自己駕馭知識的能力,從而形成自己的關鍵素養。因此,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實踐性作業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如這一單元的教學,無論是折扣教學,還是稅率教學,都是在學生的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在六下教材第14頁的練習第11題,筆者根據題目條件設計了3個不同的問題:(1)打折后購買這套商品房總價是多少?(2)如果首付三成,貸款七成。小麗家的首付款要準備多少元?(3)買這套房子需按房價的1%繳納契稅,小麗家需繳納多少契稅?類似這樣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去解惑、去探索。在解決這道題后,學生不僅了解購房的一些知識,還能了解到國家的稅收政策,同時還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總之,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教師應設計集生活性、開放性、分層性、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生活數學,讓他們的數學素養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銅盤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振輝)
編后記
練習是學生內化與鞏固知識的重要方法。同時,學生對練習的完成情況也是檢驗教學成效、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本專輯圍繞如何在課堂及課后創設合理的數學練習而展開,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