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輝 張曉穎 王天江
摘 要:在大力推進精準脫貧的背景下,如何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脫貧攻堅實施路徑是擺在石樓縣政府面前的一個突出難題。石樓縣不斷摸索符合當地需求的脫貧攻堅模式,創新思維,推行“一切扶貧工作到支部”和“一切扶貧工作項目化”等制度,自上而下逐步壓實扶貧責任,從始至終層層推進項目落地,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詞:石樓縣;脫貧攻堅;成效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5-007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1? 石樓縣情況介紹
石樓縣是國定貧困縣,也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深度貧困縣之一。近年來,石樓縣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誰來干、怎么干、干什么”的問題,對標對本,靶向施策,創新推行“一切扶貧工作到支部”“一切扶貧工作項目化”的“兩個一切”工作方法,將所有扶貧職責壓實到支部、所有扶貧項目下放到支部落實,破題精進,奮力推進,取得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決定性的勝利,凸顯了“五大顯著”成效,貧困發生率顯著降低。
截至2019年底,石樓縣累計退出113個貧困村,減貧17 480戶52 655人,貧困發生率由54.76%降低至0.31%。截至2020年2月底,該縣正式退出深度貧困縣序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顯著提高,從2017年的3 277元,增長到2019年的4 333元,增速連續2年排名呂梁市第一。村集體收入顯著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顯著提升。所有貧困村水、電、通信、衛生室、文化活動室全覆蓋,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應享盡享。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面積6萬hm2以上。
緊緊抓住“農村黨支部是脫貧攻堅最前沿”這個關鍵部位作用發揮,以“一切扶貧工作到支部”頂層設計,不斷強化三級書記抓扶貧的政治責任。探索“黨支部+志智幫扶”新模式,真正讓各級干部沉到一線。制定落實駐村幫扶“三個五”制度:要求幫扶干部做好所聯系貧困戶生病住院必訪、婚喪嫁娶必訪、突發事故必訪、重大節假日必訪、家庭有矛盾糾紛必訪“五個必訪”;袋中裝的、墻上掛的、貧困戶嘴上說的、系統里錄的、客觀有的要做到“五個一致”;黨的政策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收益最大、干部作風最實、基礎設施建設最好“五個講清楚”。
縣級領導帶頭走遍所包鄉鎮所有行政村所有貧困戶;包村單位負責人走遍所包行政村所有貧困戶;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走遍本鄉鎮所有貧困戶;所有幫扶責任人每月集中走訪所幫扶貧困戶。不斷從思想上、行動上擰緊干部駐村幫扶的工作發條,做到駐村干部最精準、攻堅責任最精準、幫扶措施最精準“三個最精準”。探索“黨支部+造林合作社”新模式,真正讓各級支部干在一線。深化拓展黨建促脫貧,把支部建在生態產業鏈上,全縣各村黨支部共領辦組建造林合作社137個,累計實施生態林業工程3.1萬hm2,5.1萬貧困人口、邊緣貧困戶享受到生態脫貧的政策疊加紅利。
2020年以來,進一步規范提升石樓縣137個造林合作社財務管理、股權量化、收益分配等運行機制,拓展經營范圍,推動造林合作社由單一造林向造林、管護、經營一體化方向發展,支持合作社參與經濟林提質增效、整村拆除復墾復綠、小型公益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創新合作社管理,推進實現增綠、增彩、增財。
探索“黨支部+收益分配”新模式,真正讓廣大群眾富在一線。堅持“12345”分配支付原則,圍繞通過勞務獲得這一個宗旨,關注貧困戶和邊緣戶兩類群體,注意泛福利化、一發了之、優親厚友3種行為;處理好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干部與群眾、常住人口與在外人員、勤勞者與懶漢這4種關系,通過公益性崗位、小型公益事業勞務支付、公德鄉風獎勵救助、入股助力產業發展、扶持易地搬遷后續發展5種分配途徑(“三公一業一扶持”),將村集體收益按月支付到村到戶到人。
在石樓縣推行了“5118”分配模式:“5”即配套出臺了“三公一業一扶持”分配的5個指導性文件,“1”即制定了1個“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的監督運行保障機制,“18”即出臺了14項公益性崗位職責與4項考核制度等18項管理制度。目前,全縣已有113個貧困村9 600戶貧困戶受益。
嚴格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指標化、項目責任化”理念,建立起日報告、周臺賬、月小結、季核查、年匯報的痕跡化管理體系。將所有扶貧工作都按照項目化來管理,量化到各個支部,從根本上把產業發展、項目實施的主導權下放到村黨支部,有效發揮黨支部的帶頭作用。推進項目建設落到實處,實現了“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支部走,支部跟著民心走,大家奔著小康走”。
推動“金雞產業”扶貧,形成了“穩長清”產業帶貧減貧機制。投資興建存欄100萬只蛋雞的規模養殖廠,北京德青源公司以固定資產10%的租金租賃經營,聘用貧困人口入廠工作,每年所得租金850萬元用于貧困戶資產收益分配,帶動3 800余名貧困人口實現長期穩定脫貧。目前,北京德青源公司與石樓縣簽訂了15年的合作協議,已完成資產收益分配610萬元,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設置公益性崗位1 500個,完成年老補助及臨時救助2 000多人次。推動“光伏產業”扶貧,讓貧困村貧困戶穩定享受“陽光收入”。
以“群眾自愿、群眾受益、群眾滿意”為核心,采取“高起點建設、高標準運維、高精準分配、高效率利用”為目標,建成村級光伏電站56.3 MW,集中式光伏電站30 MW,光伏純收益每年均達6 000余萬元,村集體收益平均達到50萬元以上,關聯貧困戶的戶均收益達到6 000元以上。2020年上半年,已完成資產收益分配4 427萬元,分配給全縣133個村9 200余人。在山西省范圍內,取得了村級光伏電站規模平均數最大、村集體光伏收益最大、貧困戶受益最大的好成績。
推動“銀狐產業”扶貧,為貧困群眾增收“加碼”“加量”。在小蒜鎮王家畔村建設種貂場,飼養2.5萬只水貂,平均產子高達6.5只,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小蒜、龍交、裴溝3鄉鎮發展了5個村集體特種養殖場,輻射6個鄉鎮10個村集體組織,帶動1 331戶4 104人脫貧。
通過推行“一切工作項目化”工作法,石樓縣確立了金雞、銀狐、光伏“三大計劃”,推進了“3+6+X”產業增收計劃。實施了“綠色種植業、特色林果業、生態養殖業”三大主導產業,實行了“直接幫扶、村集體幫扶、委托經營幫扶、政策性幫扶、合作社引領、社會幫扶”連村到戶6種產業精準幫扶模式,推行了多元化發展產業和多樣化產業幫扶模式,不斷培育、發展增收產業,形成了“25137”長效增收機制,即實現貧困人口人均2畝(0.1 hm2)特色保收田、人均5畝(0.3 hm2)豐產經濟林、戶均1種養殖產業、戶均3種以上產業收益、戶均增收7 000元。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