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焚華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離不開三大步驟:預習—生成—拓展。只有精心組織預習,精準把握課堂精彩的生成,精妙地引領學生進行拓展,才能實現高效的閱讀。那么,教師如何對這三大步驟進行精準的設計與實施,從而實現高效閱讀的目標呢?
一、精心的預習,通向高效閱讀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要把握好教學的方向,才能引導學生進行高效預習。
1. 深入把脈,落實基本要素。字詞句的學習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中之重。布置學生預習作業前,教師要先潛入文本,給學生把脈,對學生要認識和掌握的生字詞做到心中有數,對文章中一些難懂的句子,甚至標點符號,也都要了如指掌。
比如,在教學《秋天的雨》時,教師要先預判文本中難懂的詞語有哪些,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中的生字詞進行梳理。如在第二段中出現的“你擠我碰”“頻頻點頭”等詞,字面的意思和文字背后藏著的意思是教學的難點。對于三年級的學生,發揮想象加以欣賞理解之后,就能更好地讀懂詞語。此時,就顯示了課前預習明白詞語本意的重要性。
2. 課前批注,體驗思想感情。在課前預習環節,可以先讓學生找出文本中充分體現思想感情的詞句,并在旁邊做批注,讓學生的初步閱讀感悟能夠和作者的思想產生碰撞。
比如,在教學《竹節人》時,可以布置學生在預習時找出寫玩竹節人樂趣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并做批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對這些含義深刻的詞句有了自己的初步體驗和品味后,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個語文要素的訓練點上。
3. 了解結構,促進學法遷移。統編版教材的選文很有特點,在預習時,學生如果能對文章的結構有所了解,那么課堂上,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對作者的謀篇布局深有領會,從而促進學法的遷移。
比如,《月光曲》一文,在感受貝多芬感情的變化方面十分的抽象,是教學的重難點。如果在預習的時候讓學生弄清文本的布局,先基本知道文中哪些地方寫“事物”,哪些地方寫“聯想”,并進行初步感悟,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能集中精力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的精神世界,體會貝多芬感情的細膩變化。
二、精彩的課堂生成,通向高效閱讀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認知也就各有不同:有的能直擊重點,有的卻是泛泛的認知。教師如何精準把握課堂生成,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1. 去粗取精,詳略處理得當。筆者認為,對于課堂中的生成,教師都應給予尊重,但教師可以根據目標,恰當地處理這些生成。對于有利于幫助教學目標達成的生成,教師要詳細討論與探究;對于不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生成,可以簡略處理或者一句帶過。
比如,《搭船的鳥》是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這時候的課堂生成是課前無法預設的,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愛吃魚的翠鳥。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翠鳥快速捕魚的情景。還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翠鳥沖進水里的樣子……是不是所有的生成都予以肯定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以及留心觀察的好處。這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地把第二個學生的精彩回答巧妙地借用過來,從而讓學生明白之所以能從文字中看到翠鳥捕魚的畫面,是因為作者連用了“沖”“飛”“銜”“吞”等動作詞。這就是細致觀察帶來的好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借生成,詳略得當地進行處理、引導,可以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
2. 咬文嚼字,適時品味語言。精彩的課堂生成,往往都落實在對文本精彩語言的品味上。通過對這些語言的適時品味,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
比如,《爬山虎的腳》中講述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那一段,教師可以讓學生伸出自己的胳膊,把黑板當墻,模擬爬山虎去“觸”“巴”“拉”“貼”。這種簡單、直觀、形象,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邊演示邊品味的教學方式,一定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體會到爬山虎的生命力之頑強。
3. 探究解疑,打通思維經脈。高效的閱讀課堂必定是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究解疑的課堂。對于閱讀過程中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不能置若罔聞。
比如,筆者在教學《伯牙鼓琴》時,學生在回答“知音”一詞在文中表現在哪里時,有個學生指出,古代表達友情的意象非常多,有春樹暮云、聞曲折柳、冰心玉壺,為什么這一篇古文不寫白云,不寫楊柳,不寫白雪,而是寫高山大海呢?對于這樣的質疑,教師可以通過高山、大海高大、開闊的意象來幫助學生感悟人物志向的遠大,從而領會伯牙子期之間絕世曠古的情誼。這樣的質疑和解疑,不但不會浪費教學時間,反而更易于學生的情感升華。
三、精妙的課外拓展,通向高效閱讀
課外拓展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文本只是教師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拐杖而不是終結,而閱讀教學要通向的是大語文。
1. 錦上添花,激發閱讀興趣。統編版教材中的“閱讀鏈接”“快樂讀書吧”以及“資料袋”,它們在把類似的文章(或片段)進行推薦的同時,也更加方便了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統整,對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閱讀課堂更加高效。
2. 順水推舟,豐富語言積累。對語言的積累,僅僅局限在教材中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順水推舟,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精妙的語言。
且看一位教師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時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教師讓學生想象風翻動不同樹葉的情景:有的說,當風翻動柳葉時,我仿佛看到柳葉隨風舞蹈,發出沙沙的響聲。于是,教師很自然地推送:“不知細葉誰裁出”,讓學生積累背誦。有的說,當風翻動梧桐葉時,梧桐葉像蝴蝶一樣紛紛飄落下來。于是,教師繼續推送:“蕭蕭梧葉送寒聲”,讓學生抄寫背誦……層層推進的閱讀教學豐富了學生語言積累。
3. 讀寫結合,深化閱讀學習。讀寫不分家,文本的解讀和理解是為了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寫的能力,反之亦然。
比如,教學《四季之美》的第一段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尋找春天“最美”在哪里,使學生明白:春天最美在黎明。它不僅表現在天空顏色多而美,還表現在顏色變化之美,美在“泛”“染”“飄著”等動作詞上。這樣動靜結合著寫,可以把景色寫得更美。然后,教師播放晚霞視頻,讓學生也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來描寫晚霞。這樣的讀寫結合,效果顯而易見。
總之,閱讀教學要想高效,就必須精準。教師要抓好課前預習、課堂生成、課外拓展等環節,提高閱讀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甘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