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進伍
【摘 要】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有效鞏固學生知識,而且也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以“三一律”見長,同一方式、同一內容、同等數量,這樣的形式從根本上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極富人文性和思想性的語文知識而言,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在課改精神的引領下,重新思考作業的多重意義,創新作業設計理念,從而讓作業成為學生個性化發展過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分層設計? 創新? 差異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載體,提高作業設計的多樣化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但傳統的教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業設計的形式和內容,為學生做作業的態度埋下伏筆,使得學生從作業中獲得的只有苦不堪言的負擔。而實行作業分層設計是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的一項有益探索,它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落實。而要想實現作業的分層設計,既要發揮出語文知識外延寬泛、內涵豐富的優越性,也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讓作業成為學生自我表達和自我提升的助推劑,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此,筆者將從“生活化作業、自選型作業、趣味型作業”三個角度入手,談談高中語文作業分層設計策略。
一、設計生活化作業
生活與語文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知識源于生活,同時,生活也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而生活化作業的設計則充分體現出語文的學科特征和學習目標。從這點意義上來看,在高中語文作業設計中,不妨把生活作為布置作業的切入點,讓學生從生活“主角”的身份來進一步認識語文知識,鍛煉自身的語文能力。
例如:在學習“故都的秋”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除了為學生講述基礎的教材內容外,還會布置生活化的課堂作業。比如,我會讓學生以自己生活中對四季的感受進行構思,并結合文字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在課堂上展開即興寫作。在學生寫作之前,我會引導學生觀看一段記錄生活的短視頻,視頻內容為一個學生用攝影機記錄了冬天的美景,使冬天充滿詩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以詩歌或散文的形式加以描述,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這樣的作業,既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創作的樂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鼓勵自選型作業
分層作業設計的理論源頭應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化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因此,在高中語文作業布置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豐富作業設計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自選作業,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其轉變對作業的固有態度。
例如:在布置“雷雨”這一課作業時,我會在課堂上列出三種作業形式,第一種為“課下觀看完整話劇《雷雨》,寫出自己的觀后感”,第二種為“將教材內容排演為情境劇”,第三種為“寫人物具體分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比如,一部分學生選擇以自由結組的形式排演《雷雨》話劇,有的學生則是選擇觀看完整的話劇《雷雨》,還有的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搜集完整的話劇資料,并結合教材中的對話以及動作描寫等方面對人物進行分析。另外,我還會尊重學生在作業上的自主看法,鼓勵學生自己為“自己”留作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業積極性。通過這樣的分層布置,能夠有效提高學生作業效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設計趣味型作業
趣味性作業是提高學生作業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必由之路。對于任何年齡段的學生而言,趣味性大于一切學習過程中的因素。因此,在高中語文作業布置中,教師要轉變作業設計理念,設計趣味型作業,讓學生作業過程中國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例如:在學完“逍遙游”這一課內容后,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我會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賽為本課作業。首先,我將學生分為紅藍兩大陣營,一方代表中國古代儒家孔孟文化,一方代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老莊文化,讓學生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今天社會發展以及個人成長的影響”為話題,進行積極的辯論。比如,代表儒家文化的學生認為,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它基本確立了中國人的人格特征;而代表道家文化則認為,中國人骨子里是遵從浪漫主義的,并以中國古代浪漫詩歌、繪畫為例。通過這樣的課堂作業,在有效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也有助于思辨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行作業分層設計的理念和方法,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作業不是教學的目的,而是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有效途徑,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把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使作業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賈懷武.高中作業分層設計探索與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
[2] 段紅偉.新課標下高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