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茜
摘要:基于小學英語作業中存在作業布置存在隨意性,缺少主題性、層次性、創新性等問題,筆者以多元智能理論與贊可夫的發展性理論為依托,嘗試運用分層作業設計方法來解決一些問題。多層次的作業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平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培養了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作業;分層設計;促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155-01
目前,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如何課堂改進教學設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等方面有了一些成效,能夠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但是在如何進一步提高作業質量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缺乏重視。作業質量與師生的教與學的效果是密不可分的,是不應被忽視的。因此,我們必須要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設計作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其全面發展,這樣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
1.分層作業的概念及意義
分層作業就是把同樣內容、同樣標準、同樣模式、同樣分量的作業改為A,B,C三種難度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作業。施良方教授在《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 "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求設計有差異的課外作業"。分層作業有利于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孫東梅教授曾經指出: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對英語基礎低的學生應采取"低起步、補臺階、拉著走、多鼓勵"的原則;對中層次的學生采用"重概念、慢變化、多練習、強激勵"的教學原則;而對高層次的學生則可用"小綜合、大容量、高密度、促能力"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發展。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并不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核心,在智力發展水平的一組智力。這說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特長都有較大不同,所以要使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我們的作業必須體現出層次性。
2.分層作業設計的原則
2.1 趣味性原則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在內容和形式上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設計的作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點很重要。學生只有對作業產生的興趣,他才會積極主動的思考,才能提高作業質量。
2.2 平等性原則 分層布置作業是為了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做到學習效果最大化,但是決不是在給學生貼標簽,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都是學習的主人,人人都是平等的。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另一方面,避免出現負面影響,挫傷學能力稍差學生的自尊心。
2.3 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評價原則尊重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長。分層作業設計也要體現以激勵學生的促發展為主的原則。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變化,適時調整層次的劃分,并根據具體情況加強個別輔導,當學生取得相對穩定的進步后,可以將他們調整到高一層次的作業水平。教師在作業的評價中應抓住學生的優點及時地表揚或描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之成為學生不斷進步的動機。
3.分層作業設計的方法
分層作業采取分層與提升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考慮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差異,為各類學生設計難易適度的練習,調動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積極性。
3.1 作業要求分層 同樣的一項英語作業,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能力不同,制定不同的要求。基礎好、能強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努力完成創造;對于學困生可以讓他們礎性模仿性的作業,為他們的下一步發展做好鋪墊。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做一些開放性作業,以加深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探究意識。
3.2 作業數量分層 在布置作業時,適當減少學困生的作業量,尤其是降低難度大的作業量,是很必要的。但是對于夯實基礎,提升基本技能的作業是不能減少的。對于拓展性練習,可以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允許他們自己選擇。比如,有關每課的對話部分的口頭作業,對于學困生可以只要求他們熟讀,不必背誦或者拓展。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拓展對話內容,如果家長有一定的英語能力,提倡學生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到對話的表演中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興趣,又使得家長能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積極參與到作業的評價中。
3.3 上交時間分層 由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一樣,所以在作業完成的時間上也會有不同。教師要關注學生差異,在完成的時間上可以不作統一要求。有些學生可以當堂交,有的學生,有些學生可以在老師將作業難點講過之后在上交。這樣保證了后進生的作業質量,減少了他們做作業的焦慮感,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有些作業在設計時由于考慮到對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完成作業的時間上就可以給學生規定時間段。例如《新版小學英語》的第六課都有一個小故事,學生很感興趣,有時筆者通過續編對話并由幾位同學表演的形式來展示作業,或者在講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后,會留給學生完成手抄報、小調查、搜集、觀察等的作業,學生需要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周期內完成的作業。
寫作訓練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有效的作業形式。在上復習課時我經常采用先梳理——再總結——然后結合考試題型精練這樣的復習模式。六年級考核很多內容會涉及到語篇的理解和判斷,在復習的過程中,就應該多角度得讓學生去接觸一些相關話題。在教學過程中,寫作訓練是讓師生比較頭疼的一件事。主要問題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語法錯誤比較凸顯,有的學生根本就不知如何下筆,有的學生的文章基本上是將詞匯堆積在一起了事,人稱,時態根本就不考慮,教師批改起來比較麻煩,收效不大。英語課程標準對二級目標中寫的技能描述為:"根據圖片、短語和例句的提示寫出簡短的語句。" 把同樣內容、同樣標準、同樣模式、同樣分量的作業改為A,B,C三種難度作業。在進行寫作作業的設計時,筆者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分層布置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作業。
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對英語作業興趣得到提升,作業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促進了教學效果。學生體會到他們才自己是學習和評價的主人。分層布置作業,體現了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原理,從作業安排上給學生以鼓勵和信心,消除他們心理上對學習的緊張情緒,輕松參加學習,最終收到良好的教與學的效果。體現了形成性評價主體性原則,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允許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依據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來選擇適合己的評價方式,增加學生的自信。分層設計作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他們有特色、有個性的發展提供空間。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版.
[2] 邊玉芳.與教的新評價[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7 .
[3] 任寶貴.國外家庭作業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4] 陳力.以人為本科學布置小學英語作業[J].吉林教育綜合版.2007(7-8).
讀與寫·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