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摘 要】 “問題串”教學是指圍繞某一問題設置一系列問題組合,從而展開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在當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串”式的教學方法一直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為許多數學教師所青睞。本文將針對初中數學“問題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為更好地完善“問題串”的教學方法做出對策解答。
【關鍵詞】 問題串教學? 教學問題? 對策分析
引言:
在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中,“問題串”的教學方法一直被數學教師廣泛運用于課堂中,以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思考能力。但現今初中數學“問題串”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基于此,筆者將選取其中突出出現的問題,并談談相應的對措。
一、初中數學 “問題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數學問題的設置缺乏內在的邏輯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常常出現“問題串”教學中的一系列數學問題設置不合理,缺乏內在邏輯性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多數數學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不夠精確,對問題難度的把握不夠充分,導致設置的一系列數學問題缺乏連貫性,未能有效地對知識點加以鞏固,使得“問題串”的教學方法見效甚微。
(二)“問題串”的設置未能抓住核心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問題串”的應用是為教學過程的有序展開而服務,使得學生在一系列問題的探究活動中能夠更好地掌握與理解所學的知識,并對核心知識點加以鞏固。然而,許多教師在“問題串”的設置上往往停留于表面,未能抓住核心問題,使之與教學內容充分結合,從而使得“問題串”的效果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三)未能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
“問題串”是基于一系列嚴謹有序的數學問題展開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老師充分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討論和思考時間。然而現今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便急于講解和分析,使得學生展開思考的時間極為有限,也使得“問題串”教學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針對初中數學“問題串”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完善問題設置,理順問題內在邏輯
合理設置教學問題是開展“問題串”教學的基礎,而問題設置的內在邏輯則更為重要。邏輯性是數學學科的突出特點,把握好教學問題的內在邏輯性,既可以使得教學的整體邏輯線索清晰,又能幫助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層層深入,有條不紊。
例如,在華東師大版初中數學“軸對稱”一課中,教師便可以借助“問題串”的思路進行如下的問題設計,以保證一系列問題的邏輯性。首先,教師可以從生活入手,給學生展示一系列軸對稱圖形,并提出第一個問題:“你從這些圖片中發現了什么樣的共同之處?”接下來,教師可以在上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繼續引導發問:“通過對折這些圖片,我們發現了什么?”從而沿著邏輯自然地引入“對稱”和“對稱軸”的概念。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線段和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線段和角是不是也具有軸對稱的特性?”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設置,對整個教學環節作出整體性的引導,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形成對“軸對稱”的深入思考。
(二)抓住核心問題,合理展開問題設置
“問題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對知識點作出細致精確的鞏固和講解,這便要求合理抓住教學重點和核心問題,通過合理恰當地設置教學問題,從而推動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華東師大版初中數學“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一課中,教學問題的設置便應該緊緊圍繞“三角形的內外角和”來展開。首先,教師可以將三角形的內角分別標注為∠A、∠B、∠C,并將與之對應的外角標注為,并提出第一個問題:“通過裁剪三角形,拼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我們發現∠A、∠B、∠C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關系?”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接下來教師可以針對三角形的內外角再度發問:“通過量角器測量的方式,我們發現內外角之間又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得出每個內角和與它相鄰的外角和是180°。最后教師通過數學式的方式,發問:“通過剛剛的測量,我們發現,∠A+∠B+∠C=∠1+∠A=∠2+∠B=∠3+∠C= 180°,請同學們通過計算,∠1、∠2、∠3之和,告訴我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引入代數計算的方式,并最終得出“三角形外角和為360°”的結論。可見,在整個教學環節的展開中,整個“問題串”的一系列問題設置都明確地圍繞“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這一核心目標展開,從而強化整個教學過程。
(三)切實結合學情,設置足夠思考時間
設置“問題串”的本質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思考,而充足的思考時間則是學生實現深度思考的前提,由此設置足夠的思考時間便有其必要性。而在這一連串的問題設計中,教師要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給與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考空間,同時每個問題之間要適當留白和過渡,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對一系列的“問題串”作出思考和回應,從而使得“問題串”教學達到預期目標。
例如,在華東師大版初中數學“旋轉”一課中,教師首先通過展示圖形的旋轉,提出問題:“圖形旋轉之后有了什么樣的變化?”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作答。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發問:“從剛剛的圖形旋轉中,你能總結旋轉的特征嗎?”組織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五分鐘左右的小組間討論,并請每組學生代表總結發言。最后,教師引入“旋轉對稱圖形”的概念,加以講解,并再度發問“你能介紹一下生活中所看到的的旋轉對稱圖形嗎?”在給學生兩到三分鐘的思考時間后,請學生分享,并選取代表性的圖形如電扇葉片等等重復強調旋轉對稱圖形的特點,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切實結合學情,設置足夠思考時間、抓住核心問題,合理展開問題設置等策略,有序開展教學計劃。
參考文獻
[1] 繆平.問題串在初中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9, 000(008):52-53.
[2] 青梅.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 000(001):225-225.
[3] 韋雙鳳.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J].讀天下(綜合),2019, 00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