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萬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到,小學科學要以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要想在科學課堂中落實深度學習,能否設計出深度的探究活動成為了關鍵。《課程標準》對探究活動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將探究分成了八個不同的要素,而排在第一要素的就是“提出問題”。但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卻經常看到學生提出的問題零散、無法研究,這使得探究問題經常由教師直接提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學生不能質疑、不會質疑,甚至不愛質疑的現象。為此,筆者開展了創設問題情境的研究,嘗試從中探尋學生踏入深度探究的路徑。下面以蘇教版二年級“玩磁鐵”一課為例,闡述如下。
一、基于本質挖前知,明確情境目標
學習要有學習目標,活動要有活動目標,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要有相應的情境目標。學生質疑零散、無法聚焦,往往與教師問題情境創設隨意有關,其根源就是設計問題情境時,缺乏明確的情境目標定位。筆者認為,要準確把握情境目標,就既要把握學習本質,又要明確學生的知識起點。
本質與變式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特點之一。把握本質是深度學習,亦是深度探究的根本,而《課程標準》往往就是我們把握本質的依據。如“玩磁鐵”一課,基于“磁鐵有磁性,可對某些物體產生作用”這一概念,學習內容為“磁鐵能對某些物體產生作用”。小學1至2年級的學習目標為“描述磁鐵能直接或隔著一段距離對鐵、鎳等材料產生吸引作用”。從學習目標的定位可以看出:首先,學生通過學習只需要能夠“描述”磁鐵能吸鐵、鎳等現象,不需要探尋其原因。因此,我們要清楚,當學生提出“磁鐵為什么能吸鐵?”“磁鐵為什么不能吸木頭?”等問題時,都偏離了學習的本質。其次,學生最終要建構“磁鐵有磁性,可對某些物體產生作用”這一概念,而要完整建構這個概念,學生不僅要知道磁鐵能吸引什么,還要明確磁鐵不能吸引什么。我們常常只關注到學生應該學會什么,卻常忽略了學生到達本質前所應排除的干擾。為此,筆者嘗試利用“問卷星”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對于“磁鐵能吸鐵”這一概念,調查的4個班里僅有不到8名同學尚未掌握,僅占調查人數的4%。學生看似對核心概念掌握良好,但在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判斷上,卻出現了大量錯誤,如銅鑰匙就有45%的學生認為可以被磁鐵吸引,鋁制易拉罐也有40%的學生認為可以被吸引。綜合認知本質和學生前知,我們可以嘗試對問題情境目標做出如下定位:學生能夠在情境中,主動對磁鐵能吸引哪些金屬材料產生質疑,并產生主動探究熱情。如此,我們就明確了問題情境最終應指向“磁鐵能吸引哪些金屬材料?”或“是不是所有金屬都能被磁鐵吸引?”等這類問題。問題情境目標的準確把握,是問題情境創設的第一步。
二、聯系生活埋沖突,設計情境核心
認知失衡,是問題情境創設的核心。要產生認知失衡,一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認知,即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積累形成的經驗認知,所以問題情境的設計必須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相關;二是要預先埋下一個甚至多個沖突點,使學生在經歷體驗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與自己認知不相符的現象,以此產生質疑。
在已知學生對非鐵、鎳金屬能否被磁鐵吸引的認識存在困難后,筆者開始嘗試設計“學生用磁鐵檢驗身邊常見金屬物品”的活動,并在活動中預設沖突點,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認知失衡。為此,筆者開始在學生生活中尋找由不同金屬材料制成的金屬物品。第一次嘗試時,提供了“鐵制回形針、鐵制尺子、鐵制燕尾夾、銅制螺絲”等材料供學生體驗,發現幾個問題:一是器材種類多干擾多,且測試結果大部分與學生認知相同,弱化了學生的思維沖突;二是銅螺絲是明顯的沖突點,但因為二年級學生缺乏對螺絲的使用體驗,使得很多學生認為銅螺絲之所以不能被磁鐵吸引,是因為它是“塑料做的”。第二次嘗試時,筆者將體驗活動拆分成兩個部分:其一,引導學生用磁鐵去檢測身邊常見物品,在滿足學生探索欲的同時,構建起“非金屬不可以被磁鐵吸引的認知”。其二,準備多種超市常見的金屬飲料罐:一種為鋁制飲料罐,不能被磁鐵吸引;一種為部分含鐵成分的飲料罐,在瓶口和瓶底可以被磁鐵吸引,瓶身不能被磁鐵吸引;還有一種為含鐵成分的飲料罐,磁鐵能輕易吸附瓶子的各個部分。學生對飲料罐十分熟悉,都知道它們是用金屬做成的,有了第一環節的認知鋪墊,學生普遍都認為“金屬飲料罐都能被磁鐵吸引”。但在實際測試過程中,卻逐步發現測試結果與認知存在許多不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質疑。聯系生活調取認知、預埋沖突,并設法放大沖突點,是設計問題情境的核心,亦是激發學生質疑的有效路徑。
三、把握學情設對比,強化情境氛圍
在上文所述的第一次嘗試中,筆者嘗試給每個學生準備了多種飲料罐,希望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產生自我的認知沖突,從而引發自主質疑。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低年級學生自主質疑能力不足,難以關注到結構化材料中的沖突點。如此一來,問題情境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應根據班級學情,營造出合適的問題情境氛圍。
為此,筆者將學生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收到可以被磁鐵吸引的金屬罐,一部分收到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金屬罐,還有一部分收到第三種金屬罐(部分吸引)。為了讓沖突效果更為明顯,筆者特意讓雙方人數有較大區別,如24個小組(每兩人為1小組)中,收到可以被磁鐵吸引的金屬罐的有18組,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僅有4組,剩下2個小組領取第三種金屬罐。學生匯報結論時,都爭先恐后地匯報自己的發現。當出現不同結論時,很快就會引發學生之間的爭議,而且出現了一邊倒的輿論,即大部分學生都認同金屬罐可以被磁鐵吸引。而收到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金屬罐的4個小組中,有的學生受到輿論的影響,開始懷疑自己的發現,但仍有個別學生在努力說服著大家。直到這4個小組的學生上臺演示了自己的操作,學生才開始慢慢接受“有的金屬罐是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這一事實。而2個拿到部分可以被磁鐵吸引的金屬罐的小組,也在此時大膽地舉手,匯報了自己的特殊發現。爭辯的過程,也正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精神的契機。最后,筆者順勢引導質疑:“同學們,對這樣的觀察結果,你們有什么樣的疑問呢?”探究問題孕育而生,學生的質疑全都聚焦到了探究問題上。
綜上所述,創設沖突式問題情境,應當明確情境目標、把握情境核心、強化情境氛圍,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求知熱情,進而引導學生愛質疑、敢質疑、會質疑,為學生踏入深度探究提供敲門磚。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