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玲
新時期素質教育中特別強調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生。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親手實踐、動手操作,初步掌握了數學知識的關鍵點,但是要想更好地內化知識,熟練運用知識,是需要同學之間合作互助的。從多年親自帶班的實踐來看,合作學習中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分組教學,建立團體合作意識;第二,讓學生唱主角,發動小組間“戰爭”;第三,適當的角色扮演,讓學生體驗生活;第四,小組競賽,爭奪“最高峰”。
一、分組教學,建立團體合作意識
教育社會學認為,同輩團體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現實因素,課堂中應變班級“僵化的集體形式”使班級小組等學生集體成為一種“動態的集體合作”,我們對班級授課制予以改組,實行分組教學,即有5~7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在教學內“井田”式的座位形式上,靈活變動。小組內,學生的預習、討論、學習、聽課和完成作業,實行團體記分和獎罰制度。如:我們將教室后墻的學習園地劃分為6~8塊,作為每小組的陣地,教師放手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布置美化專欄,形成外在的小組集體的激勵環境,強化小組內部的合作意識。
二、讓學生唱主角,發動小組間“戰爭”
分組以后,把權利下放給學生,就是教師制定學習主題、內容和目標,讓學生小組之間互相提問、回答,這樣就把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融納到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增強了學生的成功感,還使學生不斷進步,在小組的合作研究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再提出新的問題,這樣,把教學過程的重點、難點化作一個個小組合作化中的小問題,逐步地滲透、消化和吸收。這樣,能真正地解決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等多邊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參與性。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經發揮,便會使教與學活動達到和諧發展,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
三、適當的角色扮演
我們認為,學生應該每天都有機會談論或書寫有關的數學內容,運用符號語言以及常規的方式與他人有效地交流自己理解的內容。因此,我們嘗試以小組為基本單位,以同組成員之間的互相合作為基礎,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各種“角色扮演”。
1.小小輔導員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請同學在自己手中的圖形集中,找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進而啟發:“你能說出它們的特征嗎?用一句話表示它們的特征。”學生先是不知所措,然后開始討論,小組的內部團結得到發揮,很快地,有的學生就有了發現,興奮地舉起手叫起來,這時,教師讓有了發現的同學作“輔導員”幫助組內其他同學找一找,大家齊心協力,歸納補充,完整地總結出了三類三角形的特征,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2.小小評說員
有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善于分析、推理、歸納、概括,這類學生語言簡練,表達明確,很易與他人交流。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引導這類同學及時把個人的發現轉化為小組的認識成果,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四、小組競賽,爭奪“最高峰”
課堂上,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的合作技能運用情況給予評價,也可以讓學生對合作學習的過程,效果方法進行組內互評,組織互評,把互評的結果在小組專欄上貼上“紅五星”教師設立“最高峰”標志,以資鼓勵,這樣學生們不反對學習結果,也對學習過程、方法和技巧進行全面評價,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感。
我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形式,主要是為了使學生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體驗“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關系,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不能一味圖課堂熱鬧而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一節課,學生的合作活動不可太多(以兩次為宜),否則就會喧賓奪主,使學生不分主次,認知停留于表面。
我們認為一個班,學生之間的差異越大,越需要小組合作學習,越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何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充分讓學生口手腦一齊動,主動參與學習,如何能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計劃,我們覺得,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入手,循序漸進,逐步進行。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意義重大。這種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小學生正是學習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學生在這個階段學到的知識影響會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6.
[2]彭軍.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困惑與對策[M].學周刊,2011(3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