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
【摘 要】 從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較為調皮,而在素質教育理念的環境下不得對學生進行打罵,所以班級管理工作開展起來較為不易。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小學班主任,要懂得對癥下藥,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探討班級管理方法,影響學生的身心,從而使學生主動遵循班級的規章制度,以求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質量。
【關鍵詞】 小學班主任? 班級管理? 方法? 管理制度? 班級會議? 班級干部
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涯而言,小學是學生進步成長的基礎時期和關鍵階段,所以伴隨著學生成長的小學班主任承擔著極大的責任。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期教育環境下的小學班主任,要明白若想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進步與發展,便需要做好班級的管理工作,給予學生一個民主、和諧、愉悅的成長環境。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從事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經驗,對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方法作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設置班級管理制度,樹立良好班級風氣
從《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角度來看,班級管理制度已經呈現了在學生的面前,主要在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遵守?;诖?,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應加強學生的學習觀念,從而根據《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設置符合班級情況的管理制度,讓學生認識到了“無規矩難以成方圓”的道理,以求培養學生遵守規定的意識,樹立良好的班級風氣,達到優化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設立班級管理制度時,首先,我詢問了學生對《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認識和了解,進而與學生就此談論了他們近期的表現。然后,我根據《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設置了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班級管理制度,讓學生回答了是否愿意遵守,從而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同。之后,我與學生共同設置了對不遵守班級管理制度的懲罰措施與長期遵守班級管理制度的表揚方式,從而得到了學生的積極認可。最后,我做了活動小結,對學生提出了要自我約束的要求。這樣,我通過設計班級管理制度,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打好了基礎,從而樹立了良好的班級風氣,使學生有了參與課堂主動學習的主觀意愿,極大程度上達到了優化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效果的目的。
二、重視開展班級會議,總結班級管理情況
班級管理方法的有效與否并非教師一人所說,而在于所實施的管理方法是否可以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基于此,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應重視開展班級會議,與學生一同總結班級的管理情況,從而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下確定優質的班級管理方法,達到提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比如,在班級會議上,首先,我先讓學生了解了這節課的班會主題是“探討有效的班級管理方法?!庇谑俏覍W生劃分成了活動小組,讓學生對這次班會的主題進行探討,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了他們也是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一分子,提高了學生參與班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后,我根據學生近期的表現情況對他們做出了合理性的評價,同時也反思了自身的班級管理工作,讓學生感受到了我的真誠。進而對學生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要求,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談論,最終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設立了新的班級管理方法。最后,我做了班會小結,讓學生談論了以這種方式開展班級會議的感受。這樣,我通過重視開展班級會議,引導學生總結了班級管理情況,進而制定了相應的班級管理方法,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充分達到了提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三、設立值日班級干部,提高學生束縛能力
在傳統時期的小學班級管理中,班級干部往往是固定的,所以許多學生難以感受到管理班級的不易?;诖耍鳛橐幻W班主任,應該有設立值日班級干部的管理思想,讓學生擁有管理班級的切身體會,從而使學生以主觀意愿遵循各種符合班級管理的條令,提高學生的自我束縛能力,以求在良好的課堂環境下讓學生得到進步與發展。
比如,在設立值日班級干部的問題上,首先,我在課下給長期從事班級干部的學生開展了一次小型會議,讓這些學生合作總結出了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我抽出了學生一小部分的時間,讓班長講述了如何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旨在使學生體會到執行班級管理工作任務的不易,進而對學生提出了設立值日班級干部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之后,我讓學生按照座位的排序從當天開始進行,在每一天值日班級干部的工作結束后都寫一份心得,交給下一位值日班級干部。最后,我詢問了學生的意見,正式實施了該班級管理方法。這樣,我通過設立值日班級干部,使學生有了感同身受的體驗,提高了學生的束縛能力,為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得到進步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要明白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價值意義,從而以嶄新的管理理念,創新優質的班級管理方法,力求達到提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質量的目的,促進學生的朝著良好的方向成長。
參考文獻
[1] 袁海燕.優化班級管理,提升育人品質——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方法經驗之我見[J].學周刊,2018(07):171-172.
[2] 陳紅玉.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J].現代交際,2017(2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