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貞
摘?要:閱讀能力是小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的基礎,但受制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掌握的字詞量,語文教師在嘗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時,時常要面對學生興趣缺失、專注度不足的問題。所以應從多個視角探索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閱讀興趣和習慣的養成、技巧和方法的傳授以及強化課前、課后訓練,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之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要領并拓展學習范圍。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7-0131-02
小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可以依靠字詞積累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幫助其探究感興趣的新知識,豐富生活和情感經驗、學會自主思考和清晰的自我表達,促進其心智發育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把握住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圍繞教材內容優化教學策略,讓所有學生產生閱讀的動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1.優化課堂教學策略
(1)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識字量和認知能力有限,所以無論是閱讀語文教材的課文還是課外讀物,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時常出現無法順利朗讀或者理解文章段落、語句含義的情況,從而對閱讀失去興趣或者信心。為了讓小學生有克服這方面困難的動力,教師應抓住小學生擅長模仿和求知欲強的顯著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激起其對文章內容或相關領域知識的好奇心,激勵其通過閱讀消除心中的疑惑,從而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包含了很多關于動物的常識,以動物間的對話的形式,講述了不同動物的尾巴的功能。所以,在課堂上閱讀這篇課文之前,可以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動物的尾巴是做什么用的呢?以這種方式開始教學,不僅讓學生專注于讀懂課文中的每一句話,而且還會使其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從魚、老黃牛、燕子的回答中引申、想象,自然去歸納水生、陸地以及飛禽的尾巴的功能,達到了提高學生閱讀和學習能力的目的。
(2)適時傳授閱讀方法和技巧
語言文字的表達和交流方式是有規律可循的,體現為各種類型文章的主題表現方式、景物和事件的描寫技巧往往有很多共同點,如果學生能夠把握其中的規律,則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教師應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情況,在合適的時機滲透相應的閱讀方法和技巧,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取對學習有幫助的信息,體驗到閱讀的重要性。例如,在《亡羊補牢》、《坐井觀天》這些寓言類文章的解讀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思考故事當中的情境,再根據情境的變化思考寓言故事的成文特點,學生便可以總結寓言故事的習作風格:以諷刺和勸解的形式,用假托故事來引出道理和教訓。其次,在初步掌握寫作風格的基礎上,學生還可以對其中的內容和結構表達進行全面的總結,短小精煉的寓言,基本上都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者其他事物的道理集合,虛構的情節,夸張的表現手法,以及各種喻體的存在,都是為了凸顯故事中的道理。學生從文章整體上把握了這個閱讀規律,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閱讀寓言類文章的能力。
(3)引導學生感知語言文字之美
閱讀不僅有益于增長見聞和拓展知識面,而且能夠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詩歌、童話等作品中感悟真理并升華情感境界。而為了強化學生的語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感知語言文字之美。首先,當教材內容為畫面感較強、遣詞造句唯美而有詩意的散文、童話等內容時,可以在閱讀環節配以風格相符的音樂和動畫、視頻,通過多感官的信息傳遞觸動學生的心靈,使之感知語言文字強大的表現力,從而在語文課的學習和閱讀過程中更有動力。其次,對于課文當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式和寫景狀物的經典段落,要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和體會,充分理解作者高超的創作技巧,提升學生的語感以及表達能力。比如,在《秋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段落與語言文字中感受秋天的美麗,“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這一句中,學生去想象秋天美麗的場景:片片金黃的落葉隨風而下,涼涼的和風拂過臉頰,那該是多么享受的場景啊!而又一句“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學生就會想象,在又高又藍的天空中,一群可愛的大雁飛過,留下人字圖,留下一字圖,那份秋高氣爽是多么和諧。并令人神往啊!一字一句,引導學生想象,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閱讀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想象思維。
2.強化課前課后的閱讀訓練
(1)針對教材內容安排預習任務
適當安排課外的訓練和學習活動,對促使小學生形成閱讀習慣非常有益。而結合教材中即將講授的課程內容安排預習任務,能夠讓學生事先了解必要的信息并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也有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和有效學習時間,使之養成自主探究和閱讀相關資料的習慣。例如,在涉及到名人、歷史或名著的課程內容時,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自行查找和研讀相關資料和文章,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內容,又豐富了知識結構,而且可以簡化課堂教學環節。此外,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初步總結中心思想,進而在課堂上從交流所思所感開始教學,增加交流互動的同時,也可以改變平常的教學節奏,讓學生對語文教學保有新鮮感。
(2)以多種方式促進課外閱讀
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并提升其閱讀能力,教師應根據學校內外的教學資源特點,以多種方式促進課外閱讀活動,增加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并且為其提供高品質的閱讀素材。首先,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周邊大型書店,讓學生觀察和體驗其特殊的環境,產生閱讀的愿望;其次,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內容,定期為學生訂制和推薦閱讀清單,或者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內容、書籍中的部分章節節選和制做成電子文檔,分享給學生供其閱讀。此外,也可以定期在班級或年級開展主題活動,進行讀書成果的分享,在校園內創建良好的閱讀文化環境。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組織班級閱讀比賽,并讓其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去參加校園閱讀大賽,甚至全國閱讀大賽,這樣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榮譽感,從而營造出積極進取的閱讀氛圍。
(3)為學生設計個性化閱讀計劃
小學生的閱讀水平、愛好各異,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對不同學生采用不一樣的閱讀能力培養策略。首先,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習慣,從而在安排課前、課后閱讀任務和組織相關活動時,給學生分配契合其個人特點的內容。例如,在閱讀活動中有的學生求知欲更強,了解新鮮事物和學到新知識是其最大的閱讀動力,有的學生則擅長欣賞文章本身的實用價值,看重在閱讀中掌握豐富的寫作、表達技巧。而有的學生注重文章藝術價值,想從文章閱讀,作者經歷中獲得成長積累和情感激勵,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所以,教師應針對第一類學生鼓勵其拓展閱讀量并滿足其學習意愿;且對于第二類學生,則可以為其推薦符合其閱讀趣味的作品,在學習任務中增加摘錄、仿寫等內容;而對于第三類學生,教師可以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情感共鳴的條件即可。其次,教師應不斷評估每一名學生的閱讀水平,針對沒有明顯進步的學生,分析制約其提高的因素,并且有目的的幫助學生找到更有效的學習方法。
3.結束語
閱讀能力的提升有益于學生順利學習各學科的文化知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按照大綱要求,結合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強化學生語感和閱讀技巧、培養其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陳惠.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7(02):72-74
[2]楊金妮.基于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08):184-184
[3]易凡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校園旬刊,2016(09):149-149
[4]王占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報刊薈萃:下,2018(02):P.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