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萍
摘?要:大問題引導下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更加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也更加有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形成。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數學教師要基于大問題理念,有針對性的為學生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問題,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深化學生數學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大問題;小學數學;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7-0181-02
所謂大問題理念,就是結合數學中某個問題,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探究,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以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心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大問題理念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1.大問題概述
所謂大問題引領下的深度學習,實際上就是凸顯學生價值,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問題探究,并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問題導向的本質,是將“問題”引入教學活動之中,通過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促使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學習,借由問題促進教學活動,保障教學活動的高效進行。問題導向的核心是“問題”,問題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驅動力,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更加真實、深切的去感受問題,最終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問題導向的數學教學中,師生交流、互動更加頻發,師生關系更加和諧,課堂開放性更強、實效性也得到了保障。
2.深度學習的定義
顧名思義,深度學習就是學生利用學習積累以及固有的知識經驗,對事物本質進行探究、解析的過程,深度學習中學生會形成個性化的見解,有利于學生探究、邏輯分析能力的發展。值得關注的是,深度學習的前提全面理解,也就是要求學生首先要對知識有系統化的認知和體會,并可以將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聯系在一起,通過知識遷移獲得新的知識認知。
3.大問題引導下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
大問題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分析,基于大問題理念以及深度學習理念,下面對小學數學相關教學策略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1)創建情景,構建模型
小學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因此,基于大問題引導下開展深度學習,可以幫助小學生真正理解學習數學的意義,使小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理論應用于實踐的經驗和理論。教師可以通過創建情境教學的方式,構建深度學習模型,幫助學生突破課本的制約,提升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比如,“角度計算”教學中,基于大問題視角開展深度學習,其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一塊農田的形狀為直角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直角邊是20m,求直角邊所對的斜邊是多少m?(問題情境創設是為了引入大問題理念,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為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學生:被問題情境吸引,進入思考之中。
教師:與學生一同構建數學模型,通過構建一個直角三角形來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深度分析題目,發現可以利用“三角形中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這個定理解決問題,通過計算得出斜邊的長度為40m。
基于大問題視角,教師通過構建問題情境與數學模型,引發學生思考。帶領學生深入問題,通過知識遷移,幫助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數學學習趣味性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2)自行探索,思考問題
大問題導向下的深度學習,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問題獲得學習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通過科學的引導,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引發學生問題思考,進而達到大問題、深學習的目的。
比如,在《三角形的認識》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如下教學: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課件展示生活常見的三角形物品,如:立交橋、衣服架、太陽能熱水器、自行車車架、相機三腳架等,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都要設計成三角形?而不是其他多邊形?
學生:觀看多媒體視頻,發現生活中有這么多三角形的應用。結合視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1:因為三角形結構好看。
學生2:因為三角形設計簡單。
學生3:......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回答問題非常踴躍。
教師:學生們回答得都非常好,但是,生活中有關三角形的應用還有很多,并且應用三角形的原因還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探究,下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深度研究。教師展示三角形物品與其他多邊形物品的結構對比,使用鼠標控制畫面,讓學生直觀看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強化學生對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認知。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探究學習,最終總結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生活中這些物品結構設計成三角形,就應用了三角形穩定性這個原理。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進行問題思考、問題探究,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好習慣。
(3)深度加工,領會知識
大問題引導下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數學知識內涵,深化學生對知識的體悟和靈活,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規律和技巧,從而更好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學習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是對知識的不斷加工和分析,教師需要選擇恰當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融匯貫通,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深度體會和感受,這是一個復雜知識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對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加工和整理,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為一個整體,從而構建數學知識庫。深度加工、領會知識,能夠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真正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比如,在“分數”相關教學中,為了可以實現大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和學習,教師可以在概念教學基礎上,為學生合理設計“教學問題”,并通過多媒體動畫的形式提出問題,學生在動畫片的引領下,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思維也會深入到問題之中,從而更好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深度學習。
課前教師登錄網路平臺,以及學校教學公共平臺,搜集整合資料,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制作微課視頻。
課上教師播放微課:熊大、熊二在森林里忙忙碌碌,這是因為端午節快要到了,它們正在忙著包粽子,熊大、熊二兩個一起合作包了4個粽子,可是由于熊二嘴饞,于是它就去央求熊大:“這些粽子看起來太好吃了,我可以吃3個嗎?”,此時熊大著急了,回答說:“這怎么可以,要吃的話,咱們也要一起吃,并且你跟我吃的數量要一樣多。”在熊二的堅持下,它們兩個開始各自吃了兩個粽子。第二天,它們兩個又一起去森林里摘水果,一同摘了6個蘋果,它們每人三個。第三天,它們發現了一片西瓜地,于是摘了一個西瓜回來,為了公平,它們把西瓜切成兩半,每個人半個西瓜。此時,微課出示問題:大家知道這半個西瓜要如何表示嗎?
在微課視頻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紛紛陷入了思考之中,有的學生說:“那就是一半唄,就用一半表示。”有的學生說:“1 的一半就是兩個“半個1”,可以用“半個1”表示。”,還有的學生說:“應該是0.5,1的一半就是0.5,從格尺上可以看出來!”
學生們回答得都非常棒,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深度解釋和分析: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但是不管是1 的一半,還是半個1,還是0.5,我們都可以使用1/2來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分數”。
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對分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知,在新知識學習之前,就實現了深度學習。
基于大問題導向下的數學深度學習,有利于小學生正確學習觀的形成,能夠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使小學生更加樂于學習數學,并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小學生興趣、愛好,全面落實大問題、深度學習的基本思考,為小學生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潘軍義.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研究[J].學周刊,2019(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