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輝 呂紅 (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大部分貧困地區農產品較為單一,都是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地勢特征種植相應的農產品,容易受到天氣、溫度等因素的影響,產品的年產量波動較大。雖然頗具規模,但在進行營銷時大多是以個體的形式進行營銷,直接與企業進行合作的情況非常少,由于個體所具有的農產品數量較少,這樣無法吸引大型企業的“目光”。因此,最后農產品的銷售都是在農民與小型商販之間進行,處于價格鏈的最低端,這樣農產品的價格自然處于較低水平。再者,農產品大都處于初級水平,在市場中較為常見,對于農產品只是進行了簡單的處理,缺乏市場競爭力。由于科研經費的缺乏和農民加工意識的薄弱,特色農產品在農產品中仍然較少,已經存在的特色農產品也是處于“淺加工”水平,富含科技含量的深度加工產品幾乎沒有,這樣的農產品在市場中難以取得穩定、持續的競爭力。
從農產品的整個流通過程來看,在農戶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小商販、批發商、零售商等多個中間環節,整個的流通渠道長而多變,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整個渠道十分不穩定,一旦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的渠道可能會出現動蕩甚至崩壞的情況,不僅影響農戶收益還影響整個市場的穩定。雖然有一些農戶通過自產自銷的方式實現了農產品面向消費者的直接銷售,但這種銷售方式所帶來的產品銷量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無法實現大規模的產品銷售,而且這種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的方式,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往往持懷疑態度,農戶自身對于農產品的質量也難以把控,在進行判斷時,也只是根據自身經驗判斷。農產品的農藥含量、成熟程度等因素,在整個的銷售過程中無法把握。銷售渠道的單一陳舊,使得農民對于小商販的依賴程度較大,價格往往掌握在中間商的手中,農民處于被動地位,農產品所帶來的收益也難以保證。
對于貧困地區農產品的營銷來說,大多數農民選擇自己進行銷售,只有少數的農民進行合作,以集體的形式進行銷售,這樣雖然能夠吸引部分企業來進行收購,但大多數的銷售拘泥于傳統的營銷方式,銷售方式過于陳舊,缺乏吸引力,難以形成長久且穩定的合作關系,在農產品的價格上也是難以保證。農戶由于自身文化素質水平偏低,又沒有進行過銷售方面的培訓,所以在營銷上更多的是打價格戰,并沒有其他的營銷策略。再加上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在產品推廣上投資較少,對農戶進行營銷培訓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當地發展的落后,再加上在產品推廣上的投入較少,有能力的勞動力必然是向外發展,外部優秀人才也很少向當地發展。營銷人才不充足,產品的銷售渠道單一,農戶在整個的銷售中處于劣勢地位,常常受制于人,自身的利益自然得不到充分保障。
貧困地區農民實現收益的最主要方式是農產品的銷售,只有農產品能夠被消費者認可,農產品的銷售才能長期穩定。而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還不能滿足人民需求,所以大部分的財政資金用來改善居住環境等當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能夠用于農產品推廣上的資金非常少。還有一些地區在結構調整上,沒有充分考慮市場供需規律,搞一些所謂的“政績工程”,將財政資金盲目投入,造成某一項農產品供大于求,一方面影響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造成了財政資金的浪費。再者,由于農產品推廣上投入資金的屬于“無形”投入,只有實現了農民銷售收入的增長才能體現出推廣資金的價值。這種資金投入在回收上的不確定性讓本就貧困的地區更加望而卻步,這樣許多貧困地區公務人員就形成了“寧愿無功,但求無過。”的心理,對于產品推廣上資金投入就屈指可數了。
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落后,若是想實現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必須與企業合作,獲得資金上的支持,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對于提供資金的企業給予適當的價格優惠,實現雙方的共同獲益。對于一些無法進行加工或者加工成本很高的農產品,可以直接與大型超市合作,超市為農戶提供種植指導以及利用自身資源為農戶提供相應的設備,優化農產品的生長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農民依據超市的要求進行農產品的種植,對農產品的種植環境、種植方式等進行調整,實現農產品保質保量進入大型超市。再加上農產品一般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通過超市提供的相關設備(例如:大棚),可以打破產品的生產時間束縛,實現農產品常年持續供應。這樣一來,農產品的質量提高,超市獲得了穩定的貨物來源,農戶獲得穩定的收益來源,實現雙贏。
當前階段隨著國家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網絡正在不斷走進千家萬戶。農戶可以利用網絡在各大平臺發布自己的產品信息,通過網絡提高農產品在社會中的知名度。在產品知名度較高后,當地政府可以與廣大物流企業合作,通過興建農產品物流集散地,來對農產品實現集中化物流管理,對于已經網上成交的訂單,由農戶裝配完成后,送往物流集散地,在經過統一質檢后,由物流統一發貨,實現集中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同時,當地政府可以與大型企業進行溝通,由于大型企業需求量大,這樣可以實現由零散銷售向統一銷售轉變,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銷售效率。還可以通過與電視臺、廣播、公交等媒介合作,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如果當地具有優秀的旅游資源,可以在通過宣傳欄或者告示牌等方式向游客宣傳當地產品,利用游客的資源,實現農產品知名度的迅速傳播。
在農產品進行銷售時,銷售策略的選擇也十分關鍵,正確的銷售策略可以實現農產品銷量的大幅度上升。由于貧困地區農戶自身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要想短時間內通過培育實現營銷能力質的飛躍不太現實,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引進外部的營銷人才。政府可以組織當地生產經營大戶到先進地區學習經驗,讓先進地區的營銷人才到本地區進行指導,因地制宜,制定先進的營銷策略。通過薪資、福利等方面的提高加強對營銷人才的吸引力,通過外部人才的進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對于優秀營銷人才的培養也要重視,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到本地召開座談會,讓農戶對于基本的營銷知識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營銷策略。
由于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資金存量自然較少,產品推廣上的資金自然更少。因此,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金問題。一方面,基層政府可以向上級政府申請專項資金用于產品推廣。另一方面可以與社會組織合作,通過相關社會組織的專項資金來用于產品推廣。其次,還要加強當地政府公務人員的廉政建設,鼓勵其執政為民、為民著想,將當地的經濟發展與個人政績掛鉤,加強公務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農戶的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要加強農民農產品營銷的思想建設,增強農民營銷意識,農民營銷意識的提高,有利于形成推廣合力,提高推廣效率。最后根據當地特色建立品牌,通過品牌向外推廣,可以提高產品的抗風險能力,形成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