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李穎(青島市城陽區文化市場服務中心)
群眾文化活動中,娛樂休閑是重點,人民群眾是活動主體,積極迎合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豐富精神生活是該項活動的根本宗旨。對于群眾文化活動而言,高質量標準為知識性、思想性與娛樂性相融合,促使參與者娛樂時有所收獲,提升道德修養、科學素養,改善社會整個精神面貌。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文化活動不能滿足群眾需求,怎樣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相關部門研究的重點[1]。對此,本研究以青島地區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該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現狀、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僅供參考。
青島地區十分注重同群眾密切相關的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及鄉村文化,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與生活,樹立了美好的城市形象。首先,群眾文化服務網絡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從規模角度分析,該地區市、區縣級文化館有十幾家,在崗人員、使用面積,文化站建設符合國家標準。部分街道社區配備專職文化管理員,政府給予補貼,更好地調動社區文化工作愛好者的組織參與熱情,積極配合各區縣文化主管部門開展文化活動;其次,各區市根據市級文化部門要求,經常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特別在夏季已達到各街道、各社區周周在家門口都能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文藝精品節目,內容較為豐富。該地區政府及職能部門定期組織開展符合群眾需求的群眾文化活動,如“海燕獎”“廣場舞大賽”“歡樂大舞臺”等文藝活動,提高了群眾文化愛好者積極性,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視覺盛宴。
從群眾文化活動整體角度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形式與內容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如果未始終解決這一問題,群眾極易出現審美疲勞,漸漸失去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興趣。
現階段,群眾文化依然采用傳統媒體宣傳方式,未借助新媒體宣傳方法。如,有的縣區文化館、基層文化站雖設微信公眾號,但是沒有更好利用公眾號進行宣傳,信息內容不夠豐富,更新不及時;有的群眾文化還未在抖音等平臺上廣泛宣傳與推廣。
現階段群眾文化活動隊伍人數較少,老齡化趨勢較為明顯,專業人才十分匱乏,尤其是群眾文化輔導人才屈指可數[2]。如,有的縣區文化館編制較少、專業人員匱乏;有的鄉鎮、基層文化站長期為解決人員編制的問題,或者人員編制長時間被其他單位及崗位所占用。
文化職能部門及工作人員應轉變工作理念,廣泛收集群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看法及建議,為組織與開展群眾文化提供可靠依據,如此才能夠提出真正滿足廣大群眾審美需求及參與積極性的群眾文化活動方式,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獲得群眾的支持,真正深入人心。同時,群眾文化主管機構應想方設法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扭轉傳統、單一的群眾文化活動現象[3]。如,不同地區民俗文化、節慶習俗有所不同,為了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應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創新活動形式,這樣不僅可廣泛推廣群眾文化活動,而且還能夠廣泛宣傳傳統民俗文化。青島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很豐富,文化職能部門可以把非遺文化項目融入創作中,別出心裁地創作出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例如,柳腔是本地最受歡迎的戲曲,對此,當地文化部門應積極開展以柳腔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如送戲進社區、普及柳腔戲教育等。
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及時在線上發布與更新活動信息,增強吸引力[4]。組織開展大型線上活動,吸引有才藝的“群星”紛紛加入其中。如,積極錄制抖音群眾文化活動,并參與小視頻線上評選,從而促使更多的群眾真正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展示者、欣賞者、分享者。
用心打造一支文化館專業干部與文化志愿者相融合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有效解決業務人員編制與職稱問題,建立文化志愿者招募體系及獎勵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紛紛加入其中,促使其在各種群眾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指導作用,進一步提高群眾文化的水平與層次。另外,積極開展家庭美德、職業道德以及社會公德教育,與新形勢下的新要求相結合,以管理體制改革為基礎,對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進行思想教育,樹立新觀念,增強其法律意識、效益意識、信用意識、競爭意識、市場意識等,給予廣大干部幫助,使其積極將崇高的職業理想樹立起來,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上級業務部門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培訓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積極組建文化站隊伍,促進工作人員業務水平提高,確保群眾文化活動順利開展。
通過本次調研活動,今后應積極增加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與場地保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規范化管理,促使群眾文化活動在文旅融合、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正能量,并基于群眾文化活動現狀及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針對性有效地解決措施,促使群眾文化活動更具活力與生機,進而真正扎根人民、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