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梅(西昌學院)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貧困始終是一個無法規避的全球性問題。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表明,經濟增長不能自動實現貧困減緩甚至貧困消除,破解貧困需要社會政策的介入,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干預。扶貧政策與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整合,不僅利于增加反貧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也利于促進社會穩定公平、減少福利疊加與福利懸崖,真正建立起破解貧困的內生動力機制。
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貧困人口規模非常龐大。加上我國特殊的國情以及經濟體制,破解貧困的政策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深入探討破解貧困的政策之前,我們很有必要弄清楚貧困的根源。一般來看,資源的匱乏、不充分的市場發展、不完善的市場機制、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以及不恰當的政策干預等都是產生貧困的主要根源。貧困是個多維體,除了收入因素以外的其他非收入維度同樣對經濟增長十分重要。因此,有效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長期減貧更顯重要。
一些經濟學家按照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基于基數效用論分析社會經濟福利。他們認為,效用具有可衡量性及可比性;同時,他們還堅持收入中新增加的一塊錢能夠給窮人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即窮人的貨幣收入邊際效用大于富人的。于是,這些經濟學家便認為通過貨幣財富從富人向窮人的單方面轉移,社會總效用隨之增加,經濟社會整體福利水平也隨之上升。因此,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公平化對破解貧困意義重大。當然,僅靠富人自愿轉移收入或者財富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家需要通過征收累進所得稅、遺產稅等進行收入向窮人的強制轉移。不過,整體上貧困人口的福利是整個社會福利的一部分,故破解貧困最終可以落腳到實現社會的福利最大化上。強制轉移收入或者財富會遇到很多障礙,其影響程度也有限,因此,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最優化更能提升社會福利水平。當整個社會的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生產數量也就達到最好的數值,貧困人口也可以得到最好的資源分配,社會福利也因此達到最大化程度。所以,比起單方面的社會救助,整個社會的協同合作對破解貧困更具效果。
破解貧困長期以來都是人類持續追求的美好愿望,人類一直在努力和反貧困做斗爭。破解貧困與人類的發展相輔相成,貧困對整個人類的全面發展產生影響,而全面發展的人類是實現消除貧困的基礎條件,人的發展是破解貧困的最終目的和實現手段。出發點是否準確,直接決定破解貧困的思路、內涵、手段,進而最終決定破解貧困的代價和效果。現實生活中,不以人的發展為標準制定政策而給人民帶來貧困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一些國家或者地區只為實現經濟的增長,不顧實際貧困情況與實際貧困需求,盲目發展開發經濟,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甚至讓一部分貧困人口雪上加霜,陷入新的更糟糕的貧困之中;另一些地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略人的核心作用,導致貧富差距擴大,使貧困問題更為嚴重。因此,破解貧困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核心作用,嚴格遵循“為了人、依靠人”的原則,才能最終真正消除貧困。
此外,由于歷史、制度、文化等原因,中國的破解貧困理論應該具有自身的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反貧困思想的基礎上,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和借鑒西方反貧困思想的有益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反貧困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為我國的反貧困實踐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參考和智力支持,在探索破解貧困的路徑過程中應結合我國國情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立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制度體系。截至2019年,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為全人類減貧工作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如何完成2020年脫貧目標任務,我認為利用好脫貧政策的同時建立起脫貧內生動力機制才是大勢所趨。同時,在2020年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如何有效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長期減貧更顯重要。
總的來說,貧困是一個多維體,我們在解決貧困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入手,而不應僅限于收入維度。同時,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在反貧困的過程中真正體現“為了人、依靠人”才能最終消除貧困。在破解貧困的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的協同合作、結合我國國情展開,真正建立起破解貧困的內生動力機制,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相關鏈接
貧困,指在經濟或精神上的貧乏窘困,稱之為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貧乏的現象,貧困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