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晉曉偉(香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三地之間的往來更加緊密,基本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達成共識。隨著雄安新區的大規模建設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有序推進,公共服務協同治理初見成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政府發揮主導職能,形成公共服務更好的協同治理,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已初步形成互利互贏的新局面,特別是在公共服務領域,取得顯著效果,體現在醫療、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交通、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在醫療領域,三地醫院建立合作關系,臨床檢驗結果三地互認,共享優質醫療資源,特別是加強醫護人員在臨床技術和科研成果方面的交流,共享醫療創新成果,持續深入開展醫療合作。在教育領域,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地簽署了各類合作協議,開展區域合作辦學,三地教育統籌規劃,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在就業和社會保障領域,三地人社部門主動配合,協同水平不斷提高,社保關系轉接更加順暢,高端人才的共引共育共享成果顯著,勞務合作和人才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在交通領域,初步建成高速、便捷、安全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環境保護方面,三地共建生態協同圈,形成三地跨地區聯防聯控的治理模式,構建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形成三地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良好局面。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要實現的是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目標,但是目前的行政制度是以地方為核心制定的,導致三地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務協同治理具體規劃時,不可避免地會從本地立場上考慮,從而造成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陷入以本地為中心的分割現象,三地政府間不能實現有效聯動,而只是簡單合作,往往各自為政,無法通過政府職能實現城市規劃的整合。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政府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成果顯著,但是面對復雜多樣的公共服務需求,只是依賴政府職能是不夠的,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但是目前來看,政府對公共服務職能的壟斷現象還沒有明顯改變,市場化的進程緩慢,市場主體的活動處處受限,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力量薄弱,無法真正成為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主體。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理念下,京津冀區域內整體公共服務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仍存在較大差異,并且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特別是在醫療領域和就業社會保障領域,差距更為明顯,造成河北人口不斷向北京和天津聚集,特別是北京的大城市病嚴重,政府如何協調好三地之間的利益關系,縮小三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之間的差距,成為實現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關鍵所在。
做好京津冀公共服務的協同治理,處理好各行政主體之間的關系首當其沖。區域內各行政主體要打破各自為政的思維定式,樹立合作共贏共同體的理念,打破行政壁壘,整合區域內行政訴求,做好公共服務的頂層設計,制定公共服務協同治理的整體發展戰略。京津冀三方要正確處理好互補互動的關系,認清各自發展的優勢劣勢,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治理格局[1]。
市場經濟下,京津冀公共服務的協同治理要解決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主體單一的問題,致力于建立政府主導下多元主體參與的公共服務協同治理模式。政府作為協同治理的決策者和保障者,要發揮主導作用,各公共服務部門要切實成為協同治理的執行者和責任者,積極搭建協同治理平臺,推動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個人的合作與參與,以更開放的姿態形成多元化公共服務的協同治理格局[2]。
實現京津冀公共服務的協同治理,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公共服務的公平,政府要充分發揮其資源和服務的調配作用,積極協調各方利益,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并堅持民生為先的原則,解決疏散后帶來的各種后續問題。為解決當前京津冀區域公共服務差距過大的短板,政府要發揮主體作用,大力提升河北地區的承載力,積極承接北京天津地區的產業轉移,通過經濟增長帶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提升,最終實現公共服務的公正公平。
當前京津冀公共服務協同治理過程中,有成績,也有問題,政府作為協同治理的主導者,要充分發揮作用,打破行政壁壘,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機制,發揮調配作用,實現京津冀地區的公共服務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