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天旭 李慶 孟鳳芝(山東省林業監測規劃院)
正確選擇和運用鄉土樹種不僅關系到縣域森林面積的擴大,森林質量的提高,而且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態功能的增強。鄉土樹種的應用對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打造縣域景觀地方特色、建設森林城市意義重大。
鄉土植物既包括當地土生土長的樹種,也包括己引種多年、并在本地區極端氣候條件以及粗放管理條件下一直表現良好的,沒有生態入侵、符合引種成功標準的歸化樹種[1]。鄉土樹種土生土長,歷久彌新,在本區域經過了長期的自然演化過程,在本地域的生態系統發揮著基礎性支撐作用。
鄉土樹種具有適應性強、抗性強、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等諸多特點。歷經漫長的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鄉土樹種對當地的極端氣候條件導致的自然災害等,都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抗性,所以在縣域國土綠化中不需要經過適應性和抗性選擇的過程,可以拿來就用,相比引進外來樹種存在生物入侵破壞本地生態平衡的風險,鄉土樹種更安全、更可靠。在引種取材、栽培管護、開發利用成本等方面,鄉土樹種相比外來樹種更具有無可比擬的經濟適用性。
目前縣域國土綠化存在求新、求洋、求奇、求美的問題,片面追求視覺效果,片面認為高投資高見效,只關注樹種的可觀性,不重視樹種的生態價值,往往造成景觀的不可持續和生態環境的不和諧,造成了不必要浪費的同時,忽略了鄉土樹種的巨大應用價值。同時存在對鄉土樹種關注度不高的問題,在市場大環境下,人們往往只關注鄉土樹種的數量、生長量、面積等因子,而缺少系統性、群落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如經濟利益的推動催生了速生種的出現,造成了縣域造林樹種的單一和林業生態環境的脆弱,而對傳統的鄉土樹種缺乏價值開發和挖掘,造成短視行為和現象,對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性關注度不夠,對鄉土樹種的歷史底蘊缺乏了解,對其體現的傳統文化缺乏傳承。
更新設計理念,綠化規劃設計者應該充分認識到鄉土樹種的價值,充分把握鄉土樹種的生理生態特性、形態特征、自然稟賦和歷史傳承,把鄉土樹種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應用到綠化規劃設計中,在城市綠化中明確要求必須優先選擇鄉土樹種[2]。
注重對縣域鄉土樹種種植資源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做好縣域鄉土樹種的專項調查,培育鄉土樹種應用市場,樹立長遠理念和生態系統穩定思維,在縣域國土綠化方面加大鄉土樹種普及力度。
相關鏈接
鄉土樹種是指本地區天然分布樹種或者已引種多年且在當地一直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如泓森槐、柏樹、松樹等。
柏樹: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交叉對生或3-4片輪生,稀螺旋狀著生,鱗形或刺形,或同一樹本兼有兩型葉。球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單生枝頂或葉腋;雄球花具3-8對交叉對生的雄蕊,每雄蕊真2-6花藥,花粉無氣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對生或3-4片輪生的珠鱗,全部或部分珠鱗的腹面基部有1至多數直立胚珠,稀胚珠單心生于兩珠鱗之間,苞鱗與珠鱗完全合生。球果圓球形、卵圓形或圓柱形;種鱗薄或厚,扁平或盾形,木質或近革質,熟時張開,或肉質合生呈漿果狀,熟時不裂或僅頂端微開裂,發育種鱗有1至多粒種子;種子周圍具窄翅或無翅,或上端有一長一短之翅。
泓森槐,屬蝶形花科刺槐屬的落葉喬木,其花、樹皮、樹葉均有廣泛用途。它生長迅速,樹干通直圓滿,冠窄,托葉剌小而軟,前2 年有剌,3 年以后剌基本脫落,葉色濃綠,花色白色,清香宜人,是一種市場潛力很大的速生豐產樹種。
泓森高科在湖南、湖北、山東、河南等全國多省市及地區開展區域試驗,正在積極申請國家級林木品種審定。
椿樹一般指楝科(Meliaceae Juss.)香 椿 屬(Toona (Endl.) M.Roem.)植物。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樁頭、大紅椿樹、椿天等,在安徽地區也有叫春苗。根有二層皮,又稱椿白皮,原產于中國,分布于長江南北的廣泛地區,為楝科。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呈偶數羽狀復葉,圓錐花序,兩性花白色,果實是橢圓形蒴果,翅狀種子,種子可以繁殖。樹體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園林綠化的優選樹種。古代稱香椿為椿,稱臭椿為樗。中國人食用香椿久已成習,漢代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營養豐富,并具有食療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痢疾等,可炒食、涼拌、油炸、干制和腌漬。
胡楊是落葉中型天然喬木,直徑可達1.5米,木質纖細柔軟,樹葉闊大清杳。耐旱耐澇,生命頑強,是自然界稀有的樹種之一。胡楊樹齡可達200年,樹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狀。樹葉奇特,因生長在極旱荒漠區,為適應干旱環境,生長在幼樹嫩枝上的葉片狹長如柳,大樹老枝條上的葉卻圓潤如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