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燕,文才新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1929 年美國營地董事協會紐約分會給出的定義是:“一種特定設計的教育形式,旨在關注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情感表達、戶外生存體驗、積極的社會參與、品味和鑒賞能力以及心智成長”[1]。1998 年,美國營地協會則對“營地教育”重新定義,即“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能夠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營地教育是在戶外環境中,參與者通過親身體驗和環境熏陶達到健康發展的目的,其核心是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的成長”[2]。從本質上來看,營地教育是“體驗式教育”,讓青少年在戶外進行身體與心理的高度參與,從而獲得自覺的感知與感悟。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營地教育的產品銷售渠道過于單一,很多銷售模式都以2B 模式進行,依賴性過大,渠道窄小。由于對于銷售渠道及產品本身依賴性較大,所以2B 類的營地教育機構往往局限在某一個地域里,市場需求小,擴展規模難度較大,同時拓展新地區的資源渠道時,還要面臨當地已有同類營地教育產品或夏令營課程產品的競爭。B 端客戶往往對產品會有諸多需求,且在營銷過程中,B 端處于話語權一方,產品需要不斷進行打磨,從而造成商業效率降低。從長遠發展來看,2B 模式并不利于營地教育產品品質的提升以及營地教育機構的規模擴張,從而無法帶來更多的商業利益。
當前,我國的營地教育是剛剛起步,個別機構為謀取更多的利益,在營地教育活動過程中將旅游這一要素放大,從而導致教育性功能下降。
1.教學目標模糊不清
在多種類型的營地教育課程中,其教學目標應當是明確且有針對性的,但部分營地教育課程開發者在課程設置時,過度追求學員多種能力的培養或忽視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導致課程目標制定不明確,缺少針對性,從而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
2.課程體系不完整
我國營地教育正處于起步階段,許多營地教育機構均參考近年風靡起來的“拓展訓練”。拓展訓練的起源是世界第二次大戰,其雛形是德國人庫爾特·漢恩利用一些自然條件和人工設施,給海員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戰的活動和項目,以訓練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3],所以拓展訓練更多的是體能和意志上的一種訓練,大多項目都是模擬極端環境條件,培養學員各類環境下的應對處理能力,和營地教育的教育理念有所出入。營地教育所針對的對象是青少年,其教育理念是讓青少年懂得生活、生命、生存,并不是一味追求身體與心理的極限。在借鑒拓展訓練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營地教育的理論支撐,整體的營地教育課程體系不完整、不科學。
3.營地導師職業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營地的導師并沒有相關的營地教育師資質,其所謂的“營地導師”實則充當的是“體育教師”“導游”“托管老師”的角色,沒有系統學習培訓過相關理論知識,因此造成教學質量不能得到保障。
我國營地教育機構眾多,但品牌辨識度較低。出現這種現狀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營地教育產品大同小異,在課程設計上沒有更多的創新,大部分都是借鑒以往夏令營的活動過程,沒有創造出具有本土化、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營地教育品牌。
2C 營銷模式是直接針對于消費者,從人文角度來看,2C 模式相較于2B 模式,它更加具備人性化服務,2C 會完全在消費者的需求基礎上進行產品的生產和研發,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更加貼合大眾的需求,從而能夠有效提高產品利用率。因為2C 模式面向的是消費者,因此獲取打通銷售渠道成本較低,對于客戶流失風險所造成的影響接受度高,產品內在優化驅動力度高。針對于這些特點,營地教育產品更加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進行生產和銷售,從而打開銷路。
由于目前我國營地教育事業剛剛起步,其人才培養以及專業體系仍在不斷完善中,因此大部分營地教育導師都不具備專業資格認證,多數從業人員沒有深度學習過營地教育的專業技能培養。因此營地導師招聘時,可提高應聘標準,要求其具備營地教育導師資格證。目前許多院校也逐步開設營地教育專業,培養人才,因此營地教育機構應當把握住機會,主動積極與此類院校取得聯系,積極構建深度合作,引進人才或委托院校對本機構的從業人員進行師資培訓,從而提高本機構的專業度。
我國青少年在參與營地教育過程中,應當以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主要的學習環境,讓青少年在開放的環境下,自主的體驗、探索、分析、研究、分享,從而對生存、生命、生活有所感悟。
1.立足本地,創造個性化課程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歷經綿綿歲月,廣闊大地上存在著各類文明與文化,每個地區都有著專屬于當地的文化和地理特色,而營地課程應該順應當地的情況,合理利用當地資源,不能一味的固定思維,反復去做傳統的營地教育課程。要讓青少年通過營地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對本地的風土人情、自然人文有所認識與了解,同時課程設置中還要注意青少年與本地居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絕不僅僅把學員固定在營地內,應該使青少年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性和生活文化,培養豐富的心靈和情操[4]。
2.增強生態環境教育
目前我國營地教育課程中,大部分都是以“身體素質拓展”為主要課程目標,在身體鍛煉的前提下,增加一系列生態自然教育。營地教育的教學環境作為與學校教育之間最大的差別,一定要利用好環境資源,要在課程中建立起生態環境教育內容,增強青少年對大自然的認知,學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而彌補學校教育中的弱勢部分,培養青少年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優秀品格。
營地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及時補充,能夠全面培養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同時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營地教育近年來也是搭上了社會進步的順風車,社會普遍認識到營地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國應該在多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營地教育事業的發展,立足于國情進行營地教育的創新與發展,使得營地教育更好的為我國青少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