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媛
點評式閱讀策略的運用,在于讓學生在閱讀中使對文本的理解與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活動自然結合起來,讓學生養成研讀的習慣,使閱讀深入有品質。
一、“固化”批注符號,養成讀書則動筆的習慣,讓“讀寫”相隨
“不動筆來不讀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應教給學生批注閱讀的方法,養成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識字量少、寫字較慢,一般宜采用批注符號或配以簡單的文字進行批注。采用批注符號一來比較符合兒童直觀形象的認知特點,幫助其提高閱讀的興趣;二是有助于減輕學生的書寫負擔。到了小學高年級,書寫能力增強,可以以文字批注為主,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時則也可采用符號來配合文字進行速寫速記,節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符號進行閱讀批注時,批注符號的使用不能過于隨心所欲,老師注意幫助學生進行“符號”與“意義”的固定搭配,引導學生使用同一套“基礎”符號,這樣的好處是“車同軌,書同文”,便于在閱讀課堂上老師、學生作分享、評講和交流,也利于學生日后再讀,避免出現再次閱讀時見“符”忘義的情況。
二、進行“點”的聚焦,培養閱讀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讓“讀寫”有據
點評式閱讀的“基礎階段”在于不斷強化找“點”的習慣,不斷提高“寫”的意識。因此,這個階段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這個階段不設定批注內容,幾乎沒有引領和限制,還給學生自由,批注可以“遍地開花”,從字詞句段到標點符號,從課文題目到文中插圖,從單元導讀到課后思考題,只要有所思、所感、所惑,都可以做批注。
“點評式閱讀”要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進入到點評式閱讀的第二階段,即要進行“點”的聚焦。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點”的聚焦?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實際情況而異。但主要從兩個導向出發:一是內容導向,二是主題導向。
三、多元對話,落實“評”的到位,讓“讀寫”共生
“點評式閱讀”經過第二階段進行“點”的聚焦后,第三階段則是進入“怎么評”的問題。從方法上講,“評”的要義是對話。文本本身是對話的第一對象,與文本的對話是構成其他對話的前提和基礎。點評作為對話,它不僅是讀者與文本對話,還是讀者與作者、與文本的其他讀者的多元交流。既然是“多元”交流,在這個階段教師又應巧妙地把“教學目標”轉換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領下,圍繞“焦點”有的放矢的自讀自悟,讓閱讀體悟更加豐富、深刻、有個性。
在“評”的過程中,還要教給學生點評的基本方法,落實“評”的到位。評論的方法是多樣的,常用的評論方法有質疑法、聯想法、補白法和賞析法等。無論使用何種方法來“評”,都要都引導學生注意“焦點”與“中心”、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系,以及表達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蓖瑯樱鋵崱霸u”的到位,可以進一步助推小學生的閱讀由“量變”到“質變”,發展其思維能力,形成真正的閱讀素養。因此,好的“讀寫結合”必然是“讀寫共生”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點評式閱讀策略”是“促讀寫結合”的有效方式?!包c評式閱讀策略”的運用,使得“讀寫結合”變得最為自然,結合更為深入和緊密。然而,“促讀寫結合”并不是“點評式閱讀”的最終目標。以點評式閱讀策略促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表達觀點,打通“讀”與“寫”的通道,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互相促進,從而促使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才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