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朗讀是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文本,感受文章內容最重要的一種方式。課程標準指出:一年級要重視朗讀指導,通過朗讀培養語感。小學一年級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習慣;氛圍;技巧;成就感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已初步形成,他們在生活中樂于表達,對于書面語言也樂于學習。教師如果善于引導,學生會喜歡上語言表達,進而樂于朗讀書面語。課標指出: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培養一年級學生朗讀興趣需要從以下三方面開始:
一、重視朗讀習慣的培養
習慣的培養,就要從小抓起。一年級開始,是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從這時起就要讓每個學生都學習朗讀,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
培養朗讀習慣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首先,要求學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眼睛要看著書本,“手到”就是手要指著讀的字,“心到”就是用心讀,心里要想著課本。讀的時候還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身子坐正、肩要平、小腿彎曲與身體呈90度角。正確的坐姿不僅有利于學生的骨骼發育和身體健康,還能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發聲準確、流暢。
其次,平時注意教給學生普通話發音要點,指導學生發音方法。讀書時,要及時糾正學生的發音標準和感情投入,要求讀書時,聲音要鏗鏘有力。朗讀前,要調整坐姿;朗讀時,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糾正;朗讀后,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講解文字所描述的場景。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自信和喜歡上朗讀。雖然說花的時間較多,需要老師的耐心教導;但是效果卻是不言而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牢牢把握住朗讀的要點,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二、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
學習語言需要氛圍和情境,激發一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是重老師要掌握的課堂策略。如何營造朗讀氛圍,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朗讀?可以從以下幾點設計:
1.示范朗讀。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模仿能力高,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范讀的作用,遇到長句子和不容易讀好的句子,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因此,老師或錄音的示范朗讀對學生的朗讀學習特別重要。另外,一年級教材以詩歌、韻文為主,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還能激起學生的想象力和朗讀興趣。老師要靈活教學,可以先選擇一些簡單字數少的詩歌入手,讓學生先容易掌握方法從而找到自信;再教韻文和童話故事,豐富的內容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2.配樂朗讀。隨著教學模式的變化,教學手段的改變,現在的教室都屬于多媒體教室,可以使用互聯網投影工具。在朗讀的時候配上抒情的背景音樂,渲染課堂氛圍,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更容易投入情感和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如在教學課文《樹和喜鵲》時,剛開始多媒體出現的一棵樹和一只喜鵲的叫聲,立刻把學生帶入課文,開始一只喜鵲的叫聲,到后來許多喜鵲的叫聲,給學生的朗讀和對文本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
3.創建教學情境。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單調的朗讀會使學生在堅持幾分鐘后就會開始昏昏欲睡。所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要設計巧妙的情景,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興趣。比如:開展一些分角色讀、朗讀比賽、上臺畫畫、講故事等活動。分角色讀:根據課文中的一些角色,進行角色分配,旁白由老師讀,角色由分配到的學生讀,在《小公雞和小鴨子》這一課中,就有小公雞和小鴨子兩個角色,讓學生投入角色,增加印象,也使課堂變得有趣生動。還可以經常開一些朗讀比賽:選擇詩句,讓學生報名參與。或選擇一些簡單的課文,由學生自由選擇讀。比賽結束,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加以表揚,如讀得好的,給她們物質獎勵,這樣,使學生更加有激情,喜歡上朗讀。上臺畫畫:對于童話故事類課文,可以讓學生上講臺來,對課文里面讀到的喜歡的動植物進行畫畫,我們班上有一個學生就喜歡海洋生物,在講到這一類故事時,他總是積極要求上臺畫畫,不僅如此,那畫也是畫得栩栩如生,對故事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孩子們看了羨慕不已。這時教師適當的表揚對學生朗讀興趣的提高起到更好的作用,同時還能使學生增加課外閱讀的興趣愛好。可以適當開一些講故事比賽,學生掌握了一些文字后,喜歡閱讀,特別是一些故事情節,他們急于表達,教師給他們創造表達的機會,他們一定會樂于表達。我們班上一個孩子,她最喜歡講故事,不僅把內容講得精彩紛呈,還喜歡配上一些動作,看她講故事,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引得其他孩子連連稱贊,紛紛效仿。以此類推,對課堂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還能使學生活躍思維、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
4.激勵引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于鼓舞勵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一年級學生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響,而老師的一句鼓勵,一句表揚,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學生朗讀的時候,老師要善于傾聽并找出學生的閃光點,點燃學生對朗讀的激情。
三、重視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
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意思,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確定朗讀時的重音和停頓。如“我想回家”這樣一個簡單的句子,在讀的時候,要想體現我想做一件事,那重音就在“想”這個字上,停頓在想之后,如果要表達的是回家,那重音就在“回家”兩個字上,雖然是相同的文字,但是不同的重音和停頓表達的側重點不同,可以指導學生反復練習,通過練習,品味、理解這樣的表達效果,用得多,練得多,學生自己會靈活掌握這種方法,讀起來,使文章更加生動。
其次,指導學生通過文本的理解,把握好朗讀的語調和語速。對于一年級學生,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句子的訓練,讓學生掌握這一技巧。如“這朵花真美啊!”和“這朵花真美。”表達的感情不一樣,第一句是感嘆句,表達一種強烈的感情,讀的時候語調要高昂,語速要慢一點。第二句是陳述句,讀的時候,語氣平淡一些,語速不需太慢,正常語速就行。教學中,學生就可以通過多次的這種句式練習,達到熟練自如。
四、讓學生獲得朗讀的成就感
人們做一件事總是希望有所收獲,孩子們也不例外。他們希望自己掌握一種朗讀的本領,更希望得到老師、同學、家長的肯定。因此,教師要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就要用多種方法讓學生體會朗讀的成就感。
1.物質獎勵。在班上不定期的開展一些朗讀比賽,當學生評出優勝者時,教師可以給予物質獎勵,如一本本子,一支筆,雖然獎品不貴,對于孩子,卻是有很大的滿足,他們對于朗讀的興趣更濃了。
2.拍照獎勵。筆者的學生就很喜歡這樣。比如,筆者請班上朗讀比賽中獲獎的學生每個人做一個最美的姿勢,然后拍下來,有的發到家長群,讓家長分享孩子的喜悅。孩子們一聽都開心得不得了;有的則制作成精美的相冊發給家長,孩子們都非常開心,參與積極性很高。
3.精神獎勵。每次,當學生朗讀表現很好時,全班學生都會給以鼓掌獎勵,聽著熱烈的掌聲,看著別人羨慕的眼神,孩子們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他們因此也更想讀好。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朗讀才剛開始,可塑性很強,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很多,教師需要多思考,從多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把我們的經典誦讀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紅霞.談小學英語朗讀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