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靜
【摘要】“先引后輔”教學模式是我校在開展《英特爾未來教育在常規課堂的實用性研究》中的創新。它是指圍繞一個課題,先引導學生嘗試,再針對學生在嘗試過程中出現的疑難進行精準的輔導,使學生自學與老師輔導同步進行。此模式成功地引領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學力;更有效地建構了教師的“學情視角”,指引教師從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策略方法的使用,都不偏不倚地走在“學情需要”的路上,讓每一次學習都真實有效地發生。
【關鍵詞】先引后輔;學情視角;有效學習
全國語文名師、上海師范大學的鄭桂華教授在其專題講座《寫作教學改善的關鍵》中,曾鄭重指出:“教學就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提供學習的引導,沒有支持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就沒有發生,而是始終處于自然而然的狀態,就沒有教學狀態下的有效。”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必須基于真實的學情,必須是學生當前最需要的,不滯后,也不拔高,唯有如此,學生的學習經驗或能力才有生長的可能、才是有效的。否則,即使你開展學習活動再豐富,課堂氣氛再熱烈,對學生而言,都是無效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住最真實的學情呢?
一、“先引后輔”模式的內涵
我校在開展《英特爾未來教育在常規課堂的實用性研究》中,在“先學后教”的基礎模式之上,又創造性地提出“先引后輔”的教學模式。所謂“先引后輔”,即圍繞一個課題,先引導學生嘗試,再針對學生在嘗試過程中出現的疑難進行精準的輔導,使學生自學與老師輔導同步進行。
此教學模式,易于教師在動態的前置性學研過程中把握當下最真實的學情,使其課堂教學內容真正指向學生所需,極大限度地提高各項學習活動的信度和效度。
二、“先引后輔”模式的教學策略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大致形成了如下兩個教學策略———
(一)利用學案引導學習、把握學情的策略
學案大致相當于我們常說的預習案,但它又和一般的常規預習案有所不同,其具有更明確的針對性:針對特定的教學文本,針對特定的教學目標(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學習作者在本文中的寫法),以問題的形式設計出序列的學習活動。
語文教育專家陳隆升博士在《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一書中告訴我們:“只有在問題狀況下,你所需要的學情才會越來越清晰”。此預習案正是通過序列的問題,指引學生由表及里、從內容到形式展開對教學文本的自學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學生通過自身已具有的學習經驗,可以自行解決掉一些淺顯的問題,同時,也會暴露出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的疑難。毋庸置疑,這些疑難反映出學生對教師即將實施的教學內容理解的真實水平,呈現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動態性經驗,它們,正是我們需要把握的當下最真實的學情。抓住了它們,才是真正抓住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新的學習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展開。
(二)利用各種信息教育技術輔導解疑、提升學力的策略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有“三不教”原則: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自己能學會不教;老師教了學生也不會的不教。這“三不教”原則,體現的是對學生學力的尊重與培養。“先引后輔”的教學模式也力求貫徹這個原則,在當前學情狀態下,以便利的形式向學生提供適時恰當的支持與引導,組織學生展開新的學習。
1.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交流研討,互輔互進
所謂“便利的形式”,就是指利用學生身邊容易掌握和操作的信息技術工具(比如QQ、微信、微課掌上通等),建立各自的班級學習群,并按學力優、中、差的一定比例下設若干個討論組,引導學生就自己在學案嘗試過程中的所得或所惑,通過發布語音、文字或圖片信息,開展與同學之間個體或群體(小組、全班)的交流與研討。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不直接提供支持與幫助,而是鼓勵每個學生都要積極發言,互糾互輔,互問互答,互通有無,互相啟發,運用集體智慧實現“自己學會”的目標。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瀏覽各小組及班級學習群中的討論記錄,發現學生通過與同學交流研討后還不能解決的疑惑,或是在交流研討中出現的新見或新差錯。這些發現,將是教師組織進一步學習的新起點。
2.利用慕課資源精準輔導,自主提升
面對學習新起點,我們意識到:此刻的學生正處于“憤”“悱”的狀態,猶如饑渴的行者需要清水一樣,他們迫切地需要得到來自教師的輔導。
教師的輔導,可以是自己制作的課件、微課或優課,也可以是來自網絡的資料或慕課資源鏈接,還可以是來自學生交流研討中的新見解。而無論什么內容,都是建立在教師對新起點的全面細致分析基礎之上,是針對學生“真正需要什么”而提供的支持與引導。
比如:學生在交流研討中基本突破了“蔫”“驥”的難寫筆畫,但卻忽視了“艱澀”的“澀”字,通過他們上傳的照片,我發現至少有一半的學生寫成了上下結構。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學生的問題主要是沒有把握好字形的間架結構。于是,教師便在學習群中發布了“漢典”的網址鏈接,提醒學生去看這個字的書寫視頻,并再次書寫兩遍。這樣做不僅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同時,也教給學生今后自學難寫字的方法:打開“漢典網”,觀看視頻,了解字義,加強識記。
在這樣“憤而啟,悱而發”的精準輔導之下,學生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們借助教師提供的幫助,自己去嘗試解決之前無法解決的疑難,不但獲得了親歷的感受和經驗,還于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學習信心與能力。
三、“先引后輔”模式的實踐意義
“先引后輔”模式的形成,標志著英特爾未來教育技術在我校常規課堂上的應用已趨成熟。它從實踐的角度,再一次為我們揭示———
(一)教學就是學的活動的充分展開
首先,學案本身就是一系列的任務驅動,所有驅動一步一個臺階,引導學生最終攀上終點(本課教學目標);其次,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平臺,引導學生互輔互進或給予適當的教師輔導。整個“先引后輔”的過程中,學生始終開展著有指向、有組織、有結構、有可見成效的學習活動。在學的活動充分展開的同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無意識地陷入“求完整”的誤區,無論教授哪一門學科或哪一個文本,都務求從頭教到尾,只要和文本有點關聯的內容,都要走一遍。可我們卻忽略了學生在課前的狀態并不是一張白紙,更不是零學力。因此,“求完整”的課堂并不意味著高實效。而在“先引后輔”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充分的前置性學研,解決掉了通往教學目標路途上的“自己會的”“自己能學會”的問題,剩下“自己不能學會”的問題,使之成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課堂教學內容相比較最初的學案設計,已經成功地“瘦身”,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里,學生當然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學透、學厚,實現學習經驗的進一步生長。在“讓學生學得充分”這一點上,“先引后輔”模式的確功不可沒。
綜上所述,“先引后輔”模式,成功地引領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學力,更有效地建構了教師的“學情視角”,指引教師從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策略方法的使用,都不偏不倚地走在“學情需要”的路上,讓每一次學習都真實有效地發生。
【參考文獻】
[1]鐘昌馨.學情視角下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重構[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8(9).
[2]林雪芬.有效性:課堂教學永遠的追求[J].學生之友(小學版)(點金作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