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
【摘要】學前教育活動的有效發展與兒童的“前概念”密切相關,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前,必須正確合理地闡述學前教育前概念。為了突出的學前教育理念,必須利用身體和心理環境的討論,并與孩子們交流互動,聽取兒童的視覺表現、創造等,兒童的認知構建環境策略,策略和戰略路徑的言論。前概念的識別為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科學;學前兒童;前概念
近年來,學前教育由教師主導,兒童則是學前教育的主體對象。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基于學齡前兒童的實際情況下,進行兒童的科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并掌握學齡前兒童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而以上措施的必要條件就是教師對“前概念”的透徹理解,這也是學齡前兒童科學概念轉換的重要保證。
一、學前兒童“前概念”的意義
我國學者將“積累一定的原有知識”定義為“前概念”理念。這些“前概念”可能是正確的,模糊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這些兒童腦中原有的觀念和經驗可以以各種方式影響兒童獲取新知識或形成新思想。但它也是兒童獲取認識和轉變思想前提和基礎。所以,教師在科學活動開始前必須了解前兒童的“前概念”的意義,并對兒童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制定行之有效的要與方案。
(一)促進教育活動的合理設計
學前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分析“前概念”,并且能夠幫助學前兒童修改或擴充科學概念的認知,識別學前概念和準概念之間的區別。與此同時,科學活動的制定要求教師從學齡前兒童的水平出發,準確地確定兒童的“最近發展領域”,從而規劃好適合的目標。也就是說,教師需要以設計為導向、面向現實、面向兒童發展,選擇適應兒童水平的科學和教育活動,有效地開展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題的科學活動。
(二)有針對性地促進學齡前兒童觀念的轉變
不理性、不完整或不正確的學前兒童概念的發展現狀是現在教師必須想辦法解決的一大難題。學齡前兒童及教師需要關注的兩個的重點,分別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教學活動實施。為了克服學齡前兒童概念過渡的難題,促進學齡前兒童思想的有效轉變以及學齡前兒童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促進學齡前兒童觀念的轉變,對于不同的兒童,不同的概念問題,要制定不同的解決方案。不能單純地認為孩子的思維是相似和相同的,而需要根據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有針對性地處理兒童“前概念”中的優缺點。
(三)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動的效率
強調學前教育的概念可以提高科學活動的效率,避免“教師在沒有看到孩子的情況下教學”的尷尬和低效的情況。在科學領域中活動的設計,有些幼兒教師往往沒有運用“前概念”的學齡前兒童設計其教學活動,而根據成人的想法和主張,忽視兒童的知識和認知水平。相應地,組織學齡前兒童參與他們不感興趣活動或者不能理解的課題,對于幼兒的教育沒有任何幫助的,而對教師來說,這也是在浪費時間。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往往是:老師不愿意坐辦公室工作,不愿意設計“現成”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老師看不到孩子,他們不想分析孩子,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設計。
因此,只有正確理解兒童的“前概念”,才能夠開發出適合于兒童的有趣的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師學齡前兒童活動的設計水平,實現教育教學活動的價值。
二、揭示學前概念的戰略方法
(一)促進幼兒自主討論
在日常的幼兒教育中,幼兒的自主討論往往是缺失的。自主討論可以突出幼兒對某事的真實看法和簡單感知。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討論,了解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前概念的觀念,從而設計合理的、有針對性的科學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概念轉變。此外,在幼兒自主討論中,幼兒之間的表達、溝通、質疑和辯論過程會產生許多認知沖突,而這些沖突正是幼兒概念轉變的主要動力。因此,教師在面對幼兒所引起的認知沖突時,應避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而應當想方設法深入討論的小孩,了解孩子的真實思維。為了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教師必須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身心環境。在物理環境方面,教師可以定期更換教室墻壁和角落的裝飾材料,并提供有趣和創新的科學材料,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好奇心,從而激發他們的討論。在心理環境方面,教師必須清楚,幼兒只希望在得到尊重的環境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因此,教師必須為幼兒創造一種良好、民主和安全的心理環境,鼓勵他們想要并敢于說話。只有這樣,幼兒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自然地保持欣快和積極的情緒。當他們得到同齡人以及教師的認可、鼓勵、尊重時,他們才能熱情地融入同齡人的討論。
(二)與幼兒積極對話
1.了解幼兒的興趣,確定談話內容
活動設計的內容能夠滿足幼兒的休閑需求,是影響活動在實踐中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教師必須明確的是,小孩子能成年人一樣善于偽裝自己,他們會直白地表達自己對教學活動是否都感興趣。幼兒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上會表現得非常積極,而在他們不感興趣的事情上,他們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甚至表現出不耐煩的跡象。在興趣的驅使下,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研究,有意識地克服遇到的困難,進行和體驗研究活動。因此,當教師采用對話的方式來揭示幼兒的先入為主時,首先要確定幼兒的興趣點,從而確定對話的內容。善于,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行為和聽他們的語言來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從而通過溫和的談話來識別幼兒的“前概念”。
(1)觀察幼兒的行為。幼兒天真單純,他們對事物的態度往往直接表現在他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精神狀態上。因此,觀察幼兒的行為是發現幼兒興趣點的有效方法。幼兒的興趣主要表現為如下行為:認真地觀察某件事物;多次出現討論某種問題或某事;在討論中表現得積極且熱烈情緒。通過此類行為,老師都可以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從而掌握孩子們腦中的“前概念”。
(2)聽幼兒的語言。只有當教師成為幼兒的良好傾聽者,才能敏感地捕捉幼兒的興趣點。教師和幼兒之間的平等關系意味著教師對幼兒的尊重和關注。當教師表現出愿意傾聽幼兒的聲音時,幼兒就可以真正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支持,于是教師就能自然地融入幼兒群體中,自然地與幼兒分享有趣的事情。通過傾聽,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的先入為主和興趣點。傾聽讓孩子們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并能自然地說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2.正確設計談話問題,鼓勵幼兒積極表達
合理地提出問題可以使談話更有價值。教師必須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理性的問題,以揭示“前概念”。教師可以使用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等多種方法與幼兒交談。對于幼兒來說,開放式問題要求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回答一個問題,而封閉式問題要求他們從幾個選擇性的答案中選擇最合適的答案。老師必須確保談話時,兩種方法相互結合,確保問題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教師在提問時還需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選擇適合低齡兒童認知水平的問題,并盡可能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在談話中,教師還應該集中精力了解幼兒對某一現象的感知,并且盡可能地理解幼兒產生這種感知的原因。因此,教師就應該更多地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并鼓勵他們表達自己。
【參考文獻】
[1]張旭,皇甫科杰.科學領域中揭示學前兒童“前概念”的意義和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5).
[2]趙爾俠.兒童科學前概念的分析與轉化對策[J].科教導刊,2010(27):246-247.
[3]陸黎峰.基于兒童“前概念”下科學概念形成的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4(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