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才
【摘要】在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各級各部門都極為重視,學校也煞費苦心,但安全事故總是不斷,究其原因,除全方位的管理之外,更應該重視學生安全行為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學校;安全管理;行為習慣
一、小學生安全行為習慣的培養的意義
學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涉及千家萬戶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實施。“生命重于泰山”,開展安全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生安全意識薄弱,部分學生行為失范,導致安全事故和違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這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在小學生中積極開展安全行為習慣培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意義十分重大。
二、制度體系建設是學生安全行為的保障
安全管理制度來自于實踐,又服務于安全實踐工作。要促進安全實踐工作的開展,學校應根據相關職能部門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從學校層面、部門層面、班主任層面、教師層面,確定一崗雙責的管理模式,明確各崗位的安全管理職責,讓每一位管理人員或教師都能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清楚在出現問題時應該怎樣做,形成人人參與,共同負責,為培養學生安全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三、讓安全文化起到聚心、育人、塑形的作用
安全教育管理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開展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要合理整合資源、合理分配資源,加大對安全教育的投入,形成良好的校園安全文化,起到活動滋養、環境潤澤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學生還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良好的文化氛圍將潛移默化地提升小學生的安全意識,糾正學生的安全行為。學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固定宣傳和活動載體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識,在富有趣味性和多樣化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科學的安全文化在我們的現實教育中對學生能起到文化聚心、文化育人、文化塑形的作用。
四、細化管理,規范學生的安全行為
學生的安全行為規范,更需要一個細化管理過程。有了安全文化的熏陶,有了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對制度的落實。在細化管理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幾個環節的教育管理。一是開校前新生入學行為規范教育,可以用一個周的時間來訓練學生的行為規范,在行為規范中涉及學生上放學行走、乘車規范,在學校上課規范,作業規范,課間規范,活動規范,飲食規范等。二是充分發揮班主任崗位作用,班主任管理班級學生工作,班主任和學校的長期跟蹤管理才能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三是師范感召,言傳身教教師的表率作用是無聲的命令,學校所有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言行和工作生活方式,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地方,教師必須先做到,發揮好榜樣的作用。
總之,學校安全無小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安全事故的保障,我們培養好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才能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為此,在學校教育管理過程中,對學生的安全行為習慣培養,我們要長抓不懈,規范管理。
【參考文獻】
[1]王本泉.加強小學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探索[J].新課程(中),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