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在《我們的主張》中提出幼稚園應多采用小團體教學法,他說:“幼稚生的年齡是不齊的,智力又各人不同,興趣又不能一致,所以幼稚園不能夠把他們歸在一起,叫他們做一種同樣的工作……最好把故事分開來講,大的為一班,小的為一班……如此的教學效力可以增加,兒童的興趣可以格外濃厚。”
我們在單元課程活動中運用了“小團體”活動的形式,關注幼兒在活動中興趣、能力之間的個體差異,兼顧幼兒個人發展需要和集體討論的功能,實現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活動愿景。現結合故事《小兔美美出逃記》,來談談我們如何運用“小團體”活動保證兒童的權益。
小兔美美是我班飼養的一只白色垂耳兔,它以軟萌可愛的外表被孩子們稱為“班級寶貝”。一天清晨,剛進入班內的大琪就迫不及待地去看美美。忽然,傳來他驚慌失措的叫喊聲:“美美不見了!”大家趕緊去看,兔籠里空空如也。孩子們焦急萬分,開始了“尋兔大作戰”,二十分鐘后終于在三樓的走廊邊發現了美美。
孩子們懷著失而復得的驚喜,小心翼翼地拽著兔耳朵,帶著美美回到了“家”。他們議論紛紛,“美美為什么要逃跑”成了熱門話題。順著這股熱潮,我抓住時機,和孩子們商量:“從哪些地方可以找出美美出逃的原因?你們打算怎么做?”今天活動的內容也就自然生成了。
孩子們圍繞美美逃跑的路線進行了一番查看,使用相機拍下了許多有意思的發現。
有的孩子說:“是不是新來了一只小灰兔,美美覺得籠子太擠啦?”有的孩子拿出一只被啃禿了頭的“草娃娃”說:“美美逃出去,是到樓上黃老師的班吃他們的麥草,你看,‘草娃娃的頭都被啃禿了!”還有的孩子說:“美美想出來鍛煉一下身體,逛一逛。”
孩子們充滿童趣的猜想需要驗證,經過商量,他們打算變身小記者,前去采訪事件中重要的兩個人物——“草娃娃”主人黃老師和找到美美的門房師傅馬爺爺。正準備兵分兩路之時,孩子們又有了不同意見。
瑤瑤說:“大琪今天第一個發現美美不見了,我想和他一起去采訪黃老師。”
大琪聽完后連連搖手說:“我們兩個不是一組的,不能在一起!”
說完兩個人一起看向我,大琪面帶疑問,瑤瑤充滿期待,我一臉為難,不知怎么回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果果和真真手拉手來到我面前說:“老師,我們想留下來看看,美美自己是怎樣從這么小的縫里鉆出來的。”此話一說,立刻吸引了一群孩子表態:“我們也想留下來看看兔籠子。”我聽了孩子們的對話,陷入沉思中。兩位老師,三個不同的探究話題,一群要自由組團的孩子,我們遇到了難題和阻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那么,由“小兔美美出逃”這一突發事件生成的活動中,面對幼兒的不同需求,我們該如何協調好幼兒安全、自由探究與教師陪伴三者之間的關系,讓每名幼兒都能獲得發展呢?
單元課程強調以游戲式、小團體式的方式學習,豐富幼兒經驗,發展幼兒個性。我們嘗試讓幼兒在教學活動中自由組團,以“小團體”活動的形式最大化地踐行“兒童本位”的精神,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他們做滿足他們需要的事、做符合他們天性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戰的事、做感到趣味的事、做能激發思維的事。
一、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靈活實施“小團體”活動
“小團體”活動是我們經常采用的方式,在教學活動中一般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由兩位教師分成兩組或更多的小組,開展教育內容相同或不同的活動。分組可以按幼兒人數對半劃分,可以按幼兒能力強弱劃分,還可以按幼兒性別男女劃分。
由于場地和班級教師人員的限制,在本次活動中我們原打算將班級幼兒分為A、B兩個團隊,分別進行活動,然后回來集中討論。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可以增加幼兒個體探究的機會,有較大的自主性。但幼兒卻發現了三個熱點話題,在組團時一些幼兒又對同伴有所要求,這就意味著班級需要三個小團體同時活動。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我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讓他們自主分組、安排活動,最終分成了三個“小團體”。
二、尊重幼兒的想法,將分組權交給幼兒
根據事件發生的原因,幼兒確定了三個活動目標:一是采訪“草娃娃”主人黃老師,找到美美為什么出現在三樓的原因;二是采訪找到美美的門房師傅馬爺爺,還原發現美美的全過程;三是勘察兔籠,力圖從美美出逃現場找到線索。針對幼兒提出的自由組團的倡議,教師允許幼兒自主組團和選出三個小組長。全班幼兒順利分為三個小團體,前往各自的現場進行活動。
“小團體”的人員分配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由教師指定,而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水平,總結以往 “小團體”活動的實踐經驗,結合活動內容的特點討論后商定。從分組開始,幼兒就自主地進行著活動,彰顯了“兒童權利”。
三、按組調配教師,關注活動中動態的幼兒
面對三個“小團體”活動只有兩個教師的現狀,我們迅速分析了三個活動的需求,對陪同活動的教師做了臨時調整。活動一組的采訪對象黃老師當天有空接受采訪,他們畫出了要采訪的問題,保證了整個采訪的流程順利進行。由于采訪地點距離本班較近,幼兒又有獨自散步的經驗,行走路線比較安全,因此我們讓活動一組獨立前往完成任務。活動二組的采訪對象是門房師傅馬爺爺,地點在樓下,行走路線復雜,需要教師陪同。活動三組的任務是勘察出逃現場,兔籠放置在臨近教室的走廊,取用記錄物品如紙、筆等很方便,教師只需觀察,適時介入即可。做好安排后,三個“小團體”的幼兒就分頭行動起來。
在“小團體”活動前,幼兒對活動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與此同時,教師要按照幼兒的活動現狀,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哪些活動可以完全放手?哪些活動可以階段關注?哪些活動需要全程陪同?我們只有調配好人員安排,才能在活動中看得見幼兒,知道何時動、何時看、何時說、何時記。
在自由結對的“小團體”中,幼兒可以自由自在地觀察,和同伴相互討論。各種問題提出和回答的過程正是幼兒思維相互碰撞的過程,有助于同伴之間的互動式學習。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團體里的幼兒生成新的問題討論點,為活動的螺旋式上升發展提供很多可能。幼兒通過親身探究,展示采訪的錄音、拍攝的“草娃娃”照片、繪制的兔籠尺寸等,與同伴分享、討論、分析和判斷,從而還原現場,讓“小兔美美出逃”的原因有了很多種答案。
“小團體”活動讓幼兒自發采取了主動性學習的策略,使得他們由原先的被動式學習(要我知道什么)轉變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來學習(我想知道什么),再到集體討論中的“兒童教兒童”(大家發現了什么)。這一過程給予了幼兒“活潑潑的成長空間和生命活力”。
為了讓“小團體”活動實現“幼兒權益”最大化,教學活動中的“小團體”參與人數以6~10人為宜,最多不超過18人。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開展活動,從小班的教師引導參與到大班的完全放手、自由分組,讓幼兒在親身實踐中獲得知識和經驗。教師在“小團體”活動時要綜合運用多種分組策略,讓幼兒嘗試多種自由組隊的方法,脫離總是跟隨能力強的幼兒或自己喜歡的好朋友的固定模式,讓幼兒獲得更多同伴經驗。與此同時,教師要整合多方資源,調配好人員資源、物質資源,做好“人”和“物”的準備,讓“小團體”活動成為日常活動模式,讓每名幼兒都參與其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