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芬
【摘 要】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文人思想閃耀的智慧之光。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繼承的過程中要與本階段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實際能力緊緊結合,有計劃、有步驟、有策略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學習知識與感受文化同步,教師引導與學生個體自我感受相輔相成,通過體味詩意的美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審美能力,從而達到對古詩文的理解和鑒賞。
【關鍵詞】模式;個性;文學性;語文教學
當今社會正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更多的人們往往會走上“速食”之路,對需要咀嚼品味的文化大多是囫圇吞棗,不能盡曉其意。然而存在于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的古詩文,卻像是一顆沉寂的玉石,需要有人剝開它的表殼方能展露其耀眼的光芒。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本身的年齡偏小,生活經歷及情感領悟上都存在著欠缺,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制定學習方案,有步驟地進行課堂教學,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去感受古詩文,陶冶他們的情操,逐步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及審美情趣。
中國古代詩文是傳統文化中文人思想最集中的外在展現形式之一,也是其文化思想的載體。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使學生完成對古代文化的學習及對古代思想及文化的探尋。這個教學過程是復雜而艱苦的,即便如此,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尋,略有所得,現與大家共享之。
一、系統模式導向下的教與學
在語文課堂中將一篇內涵豐富、情感濃郁的古詩文展現在學生面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學情基本上決定了他們大多存在著思想認識、人生閱歷、情感體現等各種客觀學習阻礙。《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吸取精華,充實底蘊,形成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怎樣縮短學生對古詩文的距離,走進它、感受它、理解它,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是要以系統模式為導向開展教學。
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不應當是單一的、獨立的,若能放在與之相關的類別之中進行相近教學,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就是我提出的系統模式導向性教學。我們對文學作品有多種分類之法,以內容不同而劃分出的不同題材作品,因與文本內容聯系最為密切應用最為普遍,而在初中階段的教材中,對各種題材的作品都有涉及。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同一題材為基點進行教學。比如,我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與劉禹錫的《秋詞》放在一起教學,同是寫秋的作品,而兩首詩文卻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前者是典型的秋思之作,詩歌語言上多有悲涼、蒼茫之感,教學過程中多以“悲秋”為主導,引導學生對秋之悲涼帶來的落寞之感的體會。而后者卻一反文人多“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激昂的勵志之歌。一邊是斷腸人在夕陽之下、大漠之中對故鄉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浪跡天涯的落寞悲苦;一邊是秋日勝春朝,此時的秋色在詩人眼中是一種壯麗之美,給了詩人沖上云霄的豪情壯志,字里行間激蕩著詩人昂揚奮進的積極人生態度。對比之下,兩種風格迥異的作品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也正是在對比沖擊之下,學生對“悲秋”之“悲”體會的更加深沉,同時也了解了文人思想的多元性,文人情感境界的不同對同一景物的思想體現也不盡相同。這樣的類比教學還可以有很多種,比如送別詩教學、山水田園詩教學……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在思想上樹立起系統化學習的意識,無論是對詩文文本內容本身的學習還是整體上對文學體系的了解都是益事。
二、個性化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堂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有效乃至高效的學習。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沒有能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特別是對課堂管理,不是把課堂“管死”,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是點燃學生渴望知識的火花。好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學生的學習能力各有不同,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觀點,現代教育的課堂中更應抓住學生渴望學習的欲望。
學生個體差異有不同,讓教師進行一對一教學也不符合實際,那么如何妥善的解決學生個體學習差異情況呢?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行為應當是目的性明確的,那么教師需要在實施教學前就制定好合理的教學計劃,其中就應包含對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考量。多數學生往往存在的差異是理解能力的不同,據此我在教學前將我的問題設置呈階梯狀,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給各個理解層次的學生以啟發。學習李商隱的《無題》詩,就詩歌題目我設置了這樣的幾個問題,第一,詩歌的題目是什么?第二,無題是不是真的無題?第三,無題指的是什么?這樣的三個問題,看著簡單,但真正回答起來還是不那么容易的。越是往后,越是有迷茫之感。一些學生即便有答案但多是一種直覺判斷,無法言之明確。教師的問題設置從本質上而言也是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一種引導。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其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對文本進行了解、感受、體會。在接受學習中,如果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得法,學生有所收獲,這樣的學習就會是有意義的。教師有意識的對教學內容層次進行區分與引導,是對學生“因材施教”的一種體現,而它牽起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也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過程。唯有將兩者相輔相成的結合起來,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文學性的教學語言感受
古詩文學習原本就是對美的一種體會與感受。即便初中生的年齡偏小,但也絕不會影響他們對美的體會與感受。古詩文中的語言處處體現古人對語言使用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詩文文本體現的這種美,而且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自身也應當設計出詩化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氛圍。《觀滄海》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古體詩體制讓詩歌在形式上更加自由和灑脫,同時也將詩人自身的氣質與文化素養完美的欽于字句之間。然而,曹操的心胸與氣概又豈是毫無人生體驗的學生所能完全體會的?雖然在分析詩歌文本內容時,教師都會仔細剖析詩人情感,但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配以與之相近的詩化語言,更容易讓學生走進詩歌,走進那個心懷天下的曹操。故而,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刻意的將對文本講解的語言向詩歌語言靠攏。詩歌中對景物的描寫語言簡練,我多用排比句式去鋪陳展現;我將詩歌中情感濃烈之處的虛詞替換成感嘆句式與反問句式去強調情感的表達。或許我們的學生由于年齡關系不能完盡的體會曹操闊大的胸襟,宏偉的抱負,但一定會注意到教師整齊的排比句式帶來的磅礴氣勢,感嘆句與反問句帶來的強烈情感的沖擊。從詩化的語言到詩意的感受不斷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和內心情感,進而達到與詩歌情感的共鳴,一旦有了這樣的體驗也就完成了對詩歌的品味與鑒賞。不可否認,一堂詩化的語文課堂也是一種美的享受。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詩意不也能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么?
古詩文是傳統文化中最璀璨耀眼的明珠,對它們的了解與傳承是我們當仁不讓的義務和責任。作為民族的瑰寶,我們要感受它們的十足魅力,體會它們的美麗動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立足學情,采用多種教學措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之中激起更多的情感共鳴,拉近詩人與學生的距離,縮小歷史的時空感,從而使我們的古詩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高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蘇州市吳江區青云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