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霞 賀燕菁 王雁婷


摘 要:內河航運是我國交通運輸體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內河船員卻在數量、質量以及后續培養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航運人才青黃不接,甚至局部產生了斷層現象,脫貧攻堅是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職業教育扶貧作為一種與產業開發的同步機制,二者聯手,可以很好實現職業教育在就業培訓、專業技能培養方面的良好優勢。本文通過對內河航運船員及貧困特點進行調研,分析,探索內河航運發展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二者協同聯動機制,為內河航運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內河航運;精準扶貧;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U6-9?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0)11-0026-03
2019年交通運輸部按照《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總體部署,提出打造素質優良的交通勞動者大軍任務要求,持續提高船員職業技能、綜合素質和適任能力,加快推進船員隊伍的健康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實施[1]。船員作為水上交通安全的主體,對于保證海上人命安全、財產安全有著很大責任。船員素質和發展直接關系著航運市場的優劣勝負。內河航運教育作為我國內河船員職業教育和培訓執行者,面臨著船員市場轉型期,主要集中體現在:①航運需求較為迫切,但培養周期較長;②船員素質偏低,年齡較為老化;③教育與教學存在一定脫鉤現象;④船員工作環境比較艱苦,導致生源后勁不足;⑤因此如何促進內河航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到內河航運隊伍中來,就成為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扶貧戰略是國家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決策,開展船員精準扶貧,采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推進內河船員協同發展,不但可以減少我國貧困人口數量,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客觀上也促進了內河航運的可持續發展和扶貧攻堅的戰略性勝利,真正實現了互利共贏。
1 內河航運現狀分析
據2019年交通運輸部航運報告,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注冊內河船舶船員874,833人,新增注冊內河船舶船員37,256人,同比增長4.4%。其中,女性206,057人。2019年持有適任證書的內河船員平均年齡45歲,同比減少1歲。內河船舶船員年齡20至60歲的年齡段共占比92.7%,其中年齡在20至30歲、30至40歲、40至50歲、50至60歲占比分別如圖1所示。內河船員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蘇、湖北、廣西和廣東等內河水系較發達省份,且內河船舶船員主要在出生地所在省份注冊[2]。
另根據航運報告,2019年內河注冊船員共有874833名,其中,船員年齡在50-60歲數量最多,達到了256208名,其次為40-50歲,數量為226367名,在18-20歲年齡段,僅有3114名,由此可見,選擇船員作為職業的年輕人數量偏少,內河船員存在青黃不接乃至斷層現象,具體年齡分布見圖2所示。
內河航運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及水資源充分利用的一個重要組成分支。對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優化產業布局、縮小沿海和內陸發展差距、提高沿岸地區居民生活水平有著重要作用。國內共有大小河流5800多條,總長達到40多萬公里,可通航里程約有12多萬公里,約占河流總長的30%左右。另可通航大小湖泊900多個,這些河流、湖泊大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區域,常年水量比較充沛,非常適合河海聯運。再加上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及貫穿東西的河海入海口,非常有利于建立富有經濟價值的河口港,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近年來,隨著內河沿線運輸建設步伐的加快,內河沿線綜合運輸網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內河航運業迎來了發展的良好時機。特別是作為中國“黃金水道”的長江航運,其干支流通航里程可達10萬公里,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可實現全年通航[3]。在全國內河航運貨運總量中占比達到70%左右。內河航運與鐵路、公路相比,有著運量大、消耗資源少、環境污染小、運輸經濟成本低等先天優勢,對于運輸費用在售價中占比較大的大宗貨物,內河航運的優勢也相當凸顯[4]。此外,內河航運的良好發展可以帶動沿岸區域城市的發展,縮小內陸經濟與沿海經濟的差距,減小東西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內河航運作為綜合運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運輸方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雖然內河航運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有著諸多益處,國家近年來針對內河航運的發展也給予高度重視,從資金到技術都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內河航運在管理體制,人才培養,發展模式上面存在諸多先天不足,尤其在內河航運人才發展等方面無論從數量上、質量上還是規模上都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成為新形勢下內河航運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采取何種合理、有效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到內河航運中來,使航運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航運企事業單位的需求,就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 脫貧攻堅與扶貧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扶貧工作并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念,明確脫貧工作需要下一番功夫,要求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5]。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需要實現貧困主體類型轉變及培育脫貧人口的可持續脫貧能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到2030年全世界要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2020年中國政府根據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民實際生活吃住成本把人均年收入4000元作為絕對貧困線。目前經過7年多的扶貧及4年多的攻堅戰,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551萬人,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城鄉差異客觀存在,再加上實際意義上農村人口承擔風險能力極低,一旦遭遇突發疾病、意外災害等外界不可抗因素很容易再次掉入貧窮陷阱,因此,借助國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幫扶和干預,結合貧困群體自身力量。可以有效幫助建檔建卡的貧困戶群體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6]。具體而言,就是對于不同區域環境的貧困,不同貧困戶的狀況以及致貧原因,通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等方式分類施策,采用職業技能扶貧、教育扶貧等一系列手段,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資金,恢復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解決貧困人口的長期之困,扶貧,關鍵在于一個“扶”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貧困家庭孩子的文化素質,減小貧困問題對下一代的負面影響,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3 精準扶貧與航運人才培育
2019年交通運輸部積極推進船員隊伍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實施。落實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支持航海類院校開展高職擴招工作;開展船員培養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通過參閱相關文獻及調研可知,我國內河航運企事業單位眾多,業內所涉及領域和航運人才需求及定位不盡相同,從航運業構成要素來看,航運人才既有船舶駕駛和管理人才,也有船舶修造、運管理專業人才,還有航運教育及航運保險人才,這些人才的服務和培養直接關系到內河航運的可持續發展[7]。結合目前內河航運人才的窘迫現狀及船員整體教育水平偏低、年齡偏大及高級復合型航運人才緊缺等現狀,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3.1加大宣傳,提高內河航運的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力
內河航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航運人才的培養和船員素質的提高,因此,需要把人才的服務和培養放在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根據內河航運今后的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制定相應措施,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做出切實有效規劃并組織實施,特別是對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更要根據現實情況,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通過教育扶貧、技能扶貧等途徑,采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適齡青年特別是建檔立卡和低保家庭參與到內河航運事業中來,將“輸血式”扶貧逐漸轉移到“造血式”扶貧,既解決了貧困家庭青年的教育和就業問題,又為內河航運注入了新鮮血液,實現了良性循環。
3.2建立航運人才的上升通道,健全航運人才優化配置體系
目前航運界人才緊缺的主要因素是船員工作環境壓力大,任務繁重,崗位工資偏低,船員培育方面沒有形成有效的人才上升通道,面臨招不到或者留不住等客觀現象。即使航運企事業單位存在部分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也因日益增加的消費水平和較低的工資水平流失嚴重,造成航運單位整體素質偏低,因此,航運單位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人才體系,打造企業自身文化,增加企業凝聚力,引導和鼓勵員工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同時內河航運企事業單位也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建立一套激勵人才、競爭人才的人才有效服務機制,讓每位員工都能人盡其才,同時輔與之相對應的經濟激勵措施,讓每位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都能獲得職業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重視人才的后續能力培養,通過專業技術、專業管理等方面的進一步深造,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和職業道德操守,從而打造一批滿足內河航運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人才。
3.3加強內河信息化建設,健全內河航運管理體制
在我國內河發展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各種不同挑戰,但依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比如內河投資建設一直保持30%的增長態勢,300噸級、500噸級、1000噸級航道穩步增加,港口貨物吞吐量也在以每年40倍速度直線上升,船舶大型化、標準化、通用化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這就客觀上要求內河航運的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也相應作出改變,否則就會制約內河航運的良性發展[8]。因此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依托航運平臺和資源,進行協調規劃,打通企業、院校、學院三者之間通道,推動航運人才的創新培養發展,并且定期發布航運人才供應和需求,實現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為航運人才的就業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 結束語
部分地區或家庭或因經濟發展造成城鄉割裂陷入貧困,或因病致貧及某種不可抗因素產生貧困,或綜合素質低下、沒有市場競爭力等各種原因滯留貧困,而內河航運船員隊伍人才匱乏、后繼乏人,面臨斷層險境,教育作為扶貧之本,通過“技能扶貧,船員就業”打通二者通道,不但可以實現部分地區和家庭的脫貧致富,還可促進內河航運人才的可持續培養,真正體現了互惠共贏。
參考文獻:
[1] 2019中國船員發展報告[Z].
[2] 2019中國船員發展報告[Z].
[3] 內河和近海航運報告[Z].
[4] 洪桂堂,顧春杰.內河航運的發展措施探討[J].農業工程與能源,2017(8):175
[5]黃承偉.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歷史意義和世界貢獻[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20(7):1-2
[6] 邢成舉.政策銜接、扶貧轉型與相對貧困長效治理機制的政策方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20(7):133-134
[7] 楊志勇,蘇建國.長江中游航運人才現狀及人才服務、培養的思考[MER].航海教育研究,2018(4):12-15
基金項目:全國交通運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精準扶貧背景下內河航運職業教育策略研究”(2019B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