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發生巨大的轉變,創新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為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結合提供了依據。本文以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課堂中思政教育的滲透為研究對象,結合大學思政教育情況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發揮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課堂;德育教育
【作者簡介】王永華,新疆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接收信息的內容與途徑越來越豐富,對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造成非常大的沖擊。教師應立足英語課堂滲透思政教育,降低外來文化對學生的思想沖擊,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一、高校思政教育情況
在我國高校教育中,部分學校采用注入式教育手段進行思政教育,將教材描述內容搬到課堂上,以口述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由于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的因素,很多學生對這一內容學習熱情不高,甚至出現排斥心理。高校教育中,更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希望學生在模塊化學習中提升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忽視思政教育的滲透,沒有體現出專業課程德育教育的特點與優勢。大學英語教學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與語言表達能力上,忽略了文化教育與思政滲透,沒有意識到語言學習對學生身心成長的重要作用。大學英語教育中,為了促使學生的思想品質與英語能力有所提升,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將英語知識與思政教育充分結合,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促使思政教育發展。
二、大數據背景下思政教育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策略
1.加強教材內容分析,滲透思政教育內容。英語課程教學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找出與思政教育有關的內容,并將此作為思政教育滲透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其文化意識與道德品質得到提升。大學英語教育與初高中英語教育不同,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實際教學中,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圍繞教材內容,制定思政教育滲透與融合方案,進行全方位教育工作,以此提升英語教學效果,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目標。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與教材有關的信息,在拓展教學資源同時,為學生展示不一樣的英語知識,促使學生學習能力與思想品質的提升。
以"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為例,這一內容主要講述生存、互救、逃生、生活方面的內容。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問: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然后讓學生回答問題,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A:I saw a lot of people lose their lives, but? a lot of officers and people fight daeth in the active rescue of life. 學生B:Buildings, roads collapsed, like ruins, no sense of life. 教師:This earthquake not only destroyed people' s living place, but also took a lot of lives. It is a disas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t is also a wake-up call to raise people' s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on. Do you know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an earthquake?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并發表意見。課堂教學結束后,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醫務人員、解放軍、消防官兵等在災區搶救群眾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使學生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感,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2.挖掘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ヂ摼W中擁有非常多的英語資源與思政教育資源。教育工作中,加強對教學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借此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與道德情感,使學生產生人才強國的思想認知,并主動參與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教學資源的選擇中,應以學生為主,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者熱點新聞進行教育工作,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修養,提升教育工作質量。
課堂活動中,組織主題為"Cha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的交流活動,并在課堂上播放疫情期間醫務人員在前線工作、各個交通樞紐站工作人員堅守崗位等視頻圖片,結合學生自身抗疫經驗,引導學生就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積極克服困難的良好品質,以此激勵學生,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交流活動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教師: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We have overcomed so many difficulties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life today. What tradition Chinese virtues do you know?學生A:Solidarity, positive and upward. 教師:Where are these good qualities seen? 學生B:The revolutionary fighters repelled the invaders because of their unity. Because people unite as one, we protect the masses in natural disasters. Because of strong cohesion, we protected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epidemic.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滲透思政教育內容,使學生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立足文化差異,融入思政教育。在大數據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大學生的視野,由于大學生的身心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不好的思想認知。日常教育中,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思政教育,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形成文化自信。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引導學生以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以Diet culture為例,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將各個國家飲食習慣與方法以圖片形式展示給學生,并與學生互動: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Do you think food culture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national values? 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的中國飲食文化與西方飲食習慣進行對比,借此分析不同國家深層次的文化背景,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與眾不同,并主動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
4.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實現多元化教學。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促使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為思政教育滲透提供更多的機會。日常教育中,教師可以建立微信群、公眾號,不定期地分享與英語知識有關的內容,滲透思政內容,引導學生在線上互動,表達自己的觀點,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組織各種類型的活動,如英語辯論賽、演講、舞臺劇等,將不同類型的活動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政治素養,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日常教育活動中,強化信息技術的功能,為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非常重要,在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促使學生正確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教育工作中,應加強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創新,將英語與思政充分結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人才培養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余友情.網絡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索——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0 (12):113.
[2]胡江萍.“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探究——基于多模態教學模式的視角[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2(02):60-65.
[3]王春香.課程思政化視閾下英語教師思政素養提高的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6):149-150.
[4]馮秉政,李艷秋.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在理工科大學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以濟寧學院數學系“國學大講堂”活動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22):282-283.
[5]王麗艷.內容依托教學法在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5):176-177.
[6]王培松.基于目標教學法的“英語課程思政”行動研究——以“國際商務禮儀”課程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20,33(03):155-157.
[7]薛飛.以主題式教學法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初探——以Dinner at Joanne' s為例[J].英語廣場,2020(13):86-88.
[8]俞娟.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英語電影賞析》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英語廣場,2020(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