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梅 張忠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睂︶t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醫德是成為一名合格醫務工作者的必備條件,它對于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具有積極意義。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不僅是適應現代醫患關系模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客觀實際,也是促進社會和醫療行業進步發展的現實和培養新時期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教育理念?醫德教育?教育途徑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環境的變化,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受到沖擊。做事較功利、缺乏對病患的愛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敬業、奉獻精神匱乏等問題。醫學生更注重診療技術的提升,忽視醫德品質、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醫患矛盾凸顯、醫療糾紛不斷,醫療事故頻發。目前醫學院?,F行的醫德教育多采用傳授式教學形式、教材內容刻板、陳舊乏味,缺少時代因素,與實踐相脫節。這樣的教育模式忽略了醫學生的客觀需求,造成醫德教育的單一,遠離醫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才目標,以致醫學生對德育、醫風學習缺乏興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體驗不到德育實踐的愉悅。在大學生越來越注重個性和自我發展的今天,他們更向往多元、多樣、互動、創新的教學方法。貼近學生的思想與成長實際,以適應學生的個人發展愿望以及多樣化的個性需求。通過對沈陽醫學院臨床專業、護理專業、影像專業、麻醉專業、檢驗專業,口腔專業、大三以上的2900名學生采取問卷調查、訪談,結果:學生對醫生職業道德認同正確,對醫德缺失認識不足,對醫患關系重視度不夠,對醫療事故頻發了解有限,而對醫生的診療技術水平更為重視。
結論:目前學校醫德教育形式刻板,缺乏內容上的創新,注重課堂上的知識講解,缺少道德實踐課堂,與臨床教學實踐脫節,不能把醫德醫風建設與學生基層社會實踐融合。學校應對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途徑,教學模式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創新。同學們認為老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對他們醫德教育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社會實踐與醫德教育相融合更能提高學生對醫德醫風的認知度。
一、醫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緊跟時代,找尋醫德教育的最優路徑,豐富宣傳教育方式,采用多種宣傳教育方式相結合,耳濡目染與身體力行相結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的方法,全方位塑造醫學生的醫德體系,立大志、講奉獻、重責任、會合作、有擔當。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實現自身價值與為人民服務統一,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的合格醫務工作者和可靠接班人。
1.沈陽醫學院拓展醫德教育路徑,開展了如《醫德大講堂》《校友開講了》,系列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通過醫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方式,充分讓醫學生參與其中,讓醫德從書本上晦澀的概念變成心中清晰的理念,使醫學生在醫療實踐中自然而然地體現出高尚的醫德。
修醫德,鑄醫魂《醫德大講堂》系列活動,邀請全國知名專家、教授來沈陽醫學院做學術報告會,圍繞學院文化建設、醫德醫術建設、醫院管理、專業技術等方面,為我校的師生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全面提高醫務人員綜合素質。
以眼界拓展境界,以汗水澆筑夢想,沈陽醫學院成功連續舉辦二十余期《校友開講啦》系列活動。
2.優秀校友,是在校學生心目中的一面旗幟,優秀校友的成就及崇高品格,對在校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示范作用。親身的經歷,生動的寫照更鼓舞和激勵學生,因此,校友典型示范,對在校學生進行隱性教育,使廣大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懂得做人的道理,使醫德精神自然內化為學生的品格,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打下夯實的基礎。
沈陽醫學院重視醫德醫風教育,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全過程”的要求。以愛國情懷、感恩教育、學業指導、能力培養和人文熏陶“五”條主線為有力抓手的育人理念,除《醫德大講堂》《校友開講了》系列活動外,還開專門開設《醫德修養》選修課,提升學生的醫德素養。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把德育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首要內容,將醫德培養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引導醫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使醫學成為有情懷、有溫度的學科。
二、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發揮教師榜樣示范的作用
1.強化教師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工作要將教師思想引領和管理服務相結合,堅持思想道德建設與學術水平提高相結合、系統性培養與階段性培養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嚴格要求與關心愛護相結合,從政策制定、制度設計、環境營造和文化浸潤入手,逐步建立從起步、骨干到拔尖的三段式培養體系,為青年教工的事業成長提供堅實的平臺支撐,為他們潛心教學科研、教書育人創造更為堅實的條件保障。
2.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和《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將師德教育擺在高校教師培養首位,貫穿高校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的要求,沈陽醫學院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新入職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專門邀請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河北師范大學朱月龍教授來校作《教師職業必談——關于樹立良好師德師風問題》專題報告,組織觀看了全國“時代楷?!秉S大年同志紀錄片《大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錢易《開講啦》《我是演說家》——熊浩《萬世師表》錄像片。
三、以志愿活動服務為平臺,培養學生醫德意志
通過走進基層、服務大眾、開闊視野,強化醫德教育,沈陽醫學院重視社會實踐工作,把實踐育人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在社會實踐中培養醫德情懷。
1.為深入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充分發揮地方醫學院校的辦學優勢,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服務健康沈陽建設,由沈陽醫學院科技處主辦,基礎醫學院承辦,開展“健康沈陽,你我共參與”科普走基層系列宣講活動。學生將課堂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理論在實踐中升華是社會實踐一個重要目標.走基層社會實踐使學生廣泛深入社區、了解基層,懂得了學與致用、服務社會的重要性,讓學生們學到了課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使學生受益匪淺。
2.沈陽醫學院志愿服務工作扎實推進,志愿服務基地不斷開拓,志愿服務活動遍及省內外,特別是專業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每年暑期,青年學生骨干積極參與全國醫學生暑期醫療扶貧暨服務學習計劃,到貧困地區為老人提供義診、醫學科普宣講等專業志愿服務;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常用的醫學知識,真正做到將醫學科普惠及鄉村百姓;利用節假日、業余時間,走基層、進社區,發揮醫學專業特長,護健康、送溫暖。專業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讓醫學生在服務實踐中培養醫德修養和人文素養,也讓志愿服務更精準、更長效。
四、探索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有效載體,將思想教育與醫德教育相融合
探索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有效載體,我校組織社會科學教學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心理教研室、藝術教研室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黨員及教師,奔赴紅色革命圣地貴州,前往“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軍四渡赤水第一渡土城渡口、遵義會議會址、遵義紅軍山烈士陵園、紅軍青杠坡戰斗遺址、息烽集中營遺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學習考察活動。
這種身臨其境、實地參觀考察的教育效果很震撼和強烈。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功能,切實肩負起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立場、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責任,抓住學校轉型發展教學改革的有利機遇,注重發揮實踐育人功能,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手段,創新社會實踐教學長效機制,推動我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沈陽醫學院醫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載體、教育內容、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采取創新的醫德教育方法,找尋醫德教育的最優路徑,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途徑,拓寬教育視野。學習其他院校先進理念,和創新思路,沈陽醫學院針對調查問卷中,學生對醫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改進和創新,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學生認為豐富的內容、有效的載體,更內吸引學生。醫德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內化于心”及“外化于形”的復雜的螺旋式上升的心理成長與醫德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將醫德教育轉化為醫德操守。醫德教育,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規律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德信念、醫德規范、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許紅芝.醫教協同背景下醫學生醫德培養的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35).
[2]薛金增,斯榮喜,黃素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1997,(02).
[3]肖澤梅,蔣語,彭一婷,林霞.醫學生職業精神的現狀及培育[J].職業與健康,2017,(12).
[4]李恩昌,程樂森,王慶淼.打造塑造醫學生高尚醫德情操的優質課程群[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4).
本文由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教學名師(XLYC1806015)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