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菊
摘 要:文化旅游是旅游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打造鄉鎮特色旅游項目、提升鄉鎮旅游文化價值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本文研究探討了旅游與傳統文化有機整合的發展路徑,期望對推進鄉鎮文化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旅游 傳統文化 文化旅游 文化保護
一、挖掘傳統文化特色,打造精品旅游項目
鄉鎮在發展旅游業時,要立足于本地區的傳統文化特色,開發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旅游項目,增強鄉鎮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尤其對于擁有少數民族文化的鄉鎮而言,要以挖掘少數民族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特色文化為突破口,使旅游與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歌舞文化、民間傳說等多樣態的文化相結合,增加旅游項目的文化魅力,打造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促進當地旅游業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興泉鎮擁有彝族、傣族、傈僳族、回族、納西族、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在旅游業發展中可融入這些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以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為例,包含著自然文化、宗教文化、民間傳說以及傳統技藝文化等文化形態,興泉鎮旅游項目開發可有機整合服飾文化內涵,打造以下精品項目:一是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傳統服飾文化展示中,搭建展演場地,舉辦民族服飾展演活動讓游客觀賞,使游客對本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加深了解。二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開發服飾商品,如刺繡的手包、純手工頭飾、扎染織物等,讓游客選購。同時,也可以為游客提供親手參與手工藝品制作的旅游項目。三是根據少數民族服飾上的民間傳說編排舞臺劇,向游客講述服飾圖案的歷史形成過程,喚起游客的情感體驗。四是在少數民族節日中,讓游客身穿民族服飾,與當地群眾一起載歌載舞,融入少數民族文化氛圍中,給游客帶來賓至如歸的感受。
二、加大文化保護力度,促進文化旅游發展
鄉鎮旅游業發展要以保護當地物質文化遺產為根基,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生活習俗,避免因過度開發商業化的旅游項目而對原生態文化造成破壞。鄉鎮政府主管部門要深入分析文化資源優勢,全面開展旅游市場需求調研活動,制定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促使傳統文化保護和旅游項目開發協調發展。具體建議如下:一是整治文化旅游亂象。有關部門應加強文化旅游景區管理,不允許景區售賣歪曲傳統文化、不尊重文化事實的旅游商品,以免游客對傳統文化形成誤解。二是控制旅游商業活動規模。有關部門應對文化旅游項目規模做出限制,嚴格審查有關文化旅游的商業活動,避免商業活動對當地村民的正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三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鄉鎮旅游業的發展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重點保護古村落和古民宅等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寶貴遺產,使歷史文化遺存為推進鄉鎮旅游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如,興泉鎮的旅游文化資源豐富,包括蠻王寨、鎖龍橋、唐貴起義遺址等,在本鎮的文化旅游發展中,要重點保護這些遺址,加大對遺址的修復力度,使其成為興泉鎮文化旅游宣傳的重點項目。
三、創新文化旅游主題,增加旅游項目的多樣性
鄉鎮旅游業發展要依托當地的傳統文化創新文化旅游主題,打破當前各地旅游項目千篇一律的現狀,形成本地區的文化旅游特色,滿足游客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當地旅游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具體建議如下:一是開發養生文化旅游項目。興泉鎮以養生休閑產業為核心,可充分借助新文水庫片區的人文環境、生態環境,依托興泉鎮所在“攀枝花半小時經濟圈”的經濟發展優勢,積極打造具備多功能的康養旅游度假區,使游客來此地可觀光風景、康養休閑、采摘垂釣、野外露營,滿足游客融入自然生態環境的需求。二是開發苗族山花節項目。興泉鎮舉辦的苗族花山節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能夠展現該鎮的苗族風情,向游客宣傳苗族傳統文化。花山節的內容包括祭祖儀式、倒爬花桿、上刀山、跳蘆笙舞、對唱山歌等,使游客感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三是開發體驗型文化旅游項目。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本土村民的支持,有關部門應當讓本土村民參與到文化旅游業中,增加參與型、體驗型旅游項目數量,讓本土村民帶領游客學跳當地舞蹈、學唱當地民歌,并指導游客制作手工藝品,促使當地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四是開發生態農業文化旅游項目。鄉鎮旅游業可依托依山建房、逐水而居的生態環境,以及當地特色農作物生產和果園產業優勢,開發農田觀光項目、果園采摘項目、創意農業項目等,使游客體驗到當地特色的農村文化生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鄉鎮旅游業發展要重視本地區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立足于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積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形象,開發多樣化的文化旅游產品,提升鄉鎮旅游項目的市場競爭力。在文化旅游發展中,要加大傳統文化保護力度,遵循文化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實現旅游業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為旅游業注入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孫悅.旅游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