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莎莎
【摘要】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度,不但體現了老師的調動能力,還體現了學生的活躍程度。因此,對于一堂小學數學課來說,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一定層面上可以反映教學效率的高低。在當下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從學生能力出發也好,學習效率出發也好,都一定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從而收獲數學知識,保證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參與度 方法
一、老師對課堂參與度的錯誤認識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一般的課堂上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個個坐得端正,聽得認真,老師也講得熱血沸騰,熱情澎湃,看似是一個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另一種是學生也會積極舉手發言,勇敢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是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提出問題,目標性都不明確,可以說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沒有抓住重點,這種看似學生參與度很高的課堂,除了課堂熱鬧些之外,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用不大。而恰恰是這種似有若無的參與,被大多數老師認為,學生參與到了課堂上,他們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從而讓老師對學生參與的深度,有效性沒有引起關注。我們知道對于一個老師來說,上完一堂課不是目的,上好一堂課才是目標。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不科學、沒成效,那么他們再積極、再活躍,起不到促進教學的同時,反而可能影響教學進度與節奏。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參與熱情,參與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要引導學生靠近學習的重點,使學生參與與老師教學形成合力,助力、推動教學的順利進行,才能改變教學效率,提升質量,使學生在屬于他們的課堂學有所獲,也使課堂教學實現最大化的效率。
當然,老師還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對于學生的參與認識太過淺顯,以為學生坐在課堂上,能偶爾地回答一個問題或者提出一個問題就算是參與了,而對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關注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不連續,對課堂教學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這樣的參與也不是真正的參與,影響教學效率。真正的參與是學生至始至終都能跟著老師的教學思想,積極思考,并能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提出質疑,與老師互動,使重點、難點知識更突顯,從而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因此,要想實現學生在課堂上最大化的參與度,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老師就要正確認識參與,理解參與度,這樣才能知道如何讓學生參與,促進課堂教與學效率的提升。
二、提高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的策略
1.以舊知帶未知,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們知道,數學有其嚴密的規律性和邏輯性,學好數學就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有信心,學會串連知識,形成體系,有自己個性化的數學思維邏輯,使學生數學知識能前后緊密聯系,互相應用,相互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好,不是他們每堂課上的知識都沒聽懂,而是有其中一堂課沒有聽懂,就漸進地影響到了接下來的學習,影響到了知識連貫性,讓學生對接下來的教學知識不知所措,從而影響到他們學習的信心和熱情,影響到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老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連貫性、邏輯性這一特點,盡量在新課教學過程中,融入舊有的知識,以舊帶新,在鞏固舊知,學習新知的同時,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充滿信心,使學生自覺、深入地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體驗知識,獲得知識,并升華所學知識,真正的達到理解、掌握、運用的目的。比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老師可以把正方形面積或者長方形面積作為引導,在進行復習的同時,喚起學生對四邊形面積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借助長方形或者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推測,引導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老師給學生展示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再把平行四邊形經過變形,變成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引導學生一起嘗試,看看是否與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積是否一致。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但要講解,而且還要時時提醒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深入參與教學過程,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在已知舊知的帶領下,變通地、靈活地學習新知,而且會使學生充滿學習的信心,產生平行四邊形面積不難學的有效認識。顯然,這對課堂教學來說,是對學生學習積極心理的一種促進。
2.營造氣氛,增加學生參與的熱情。無論是從心理學上理解還是從課堂教學效率來說,課堂氣氛,都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積極參與的最好途徑。小學生都是六到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學習的動力不在于知識的重要性,而在于他們的興趣,如果課堂氣氛比較沉悶,首先就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學習就很難進入狀態,參與的熱情,學習效率可想而知。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不但要立足于學生,融入學生中間,以朋友的姿態給學生教學,與學生平等,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放下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感,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但能積極參與,還能積極獲取,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一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教學生教認識數字和數數時,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也可以讓學生以個人進行數數、認數字,看學生能數到幾,能認識幾個數字等,這樣讓學生參與其中,不但能調動學生與其他同學的競爭,比誰認得多,數得多的心態和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起來,使更多的學生在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參與中學會認數、數數,并在這個過程中糾正自己的錯誤,學習更多的、認識更多的數字等等。當然,這個過程中老師也要積極地參與其中,把自己當成學生伙伴,消除距離,增強教學親和力。比如,老師可以給學生獎勵小紅花、打分,給學生鼓掌、引導等,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也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讓學生動手,調動其產生參與的興趣。過去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缺少活力,比較死板沉悶的原因就是老師忽略了學生的動手環節,把學生當成了一個簡單的學習機器,使學生缺少思考,讓課堂缺少創造性、創新性。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多設計一些動手的活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吸引學生更多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給學生教學三年級數學中關于長方形、正方形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動手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用紙折正方形或長方形,讓學生看看拼成的正方形或者長方形周長。如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用邊長1分米的16張板紙進行擺圖形,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深入理解長方形、正方形的邊長問題等。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深入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中,還能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拓,學習方法的提升,同時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這門學科,愛上數學課堂。
三、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十多年中,老師對課堂教學的質量、方法更加的關注。老師再也不僅僅只是關注知識傳授的多少,而更加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能力。從營造課堂氣氛,帶動學生參與,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等入手,徹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徹底扭轉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烏圖哈.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研究[J].儷人,2016,(1):56.
[2]李建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探究[J].小作家選刊,2015,(24).
[3]李英俊.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16,(6):133.
[4]李平軍.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J].小學數學教師,2003,(11).
[5]屈建平.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