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婷
摘 要:隨著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期的到來,培養面向生產服務一線提供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又接受過系統技能訓練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獨立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本文基于獨立院校轉型背景下,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分析目前《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獨立院校轉型背景下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途徑,以期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 政治經濟學 教學效果 提升路徑
一、選題背景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應用型轉型”成為地方高校的一個熱門話題,高校逐漸向應用技術型和職業教育類型轉型,強調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以適應社會需要,課堂教學要做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基于此,高校和教師以課程改革入手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政治經濟學》是財經類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學生學習這門課程能夠為其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但《政治經濟學》的概念抽象,內容具有動態性,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熱點或疑難問題無法做到深刻剖析,再加上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得教學效果不佳。如何使得《政治經濟學》在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同時又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文研究的內容。本文基于獨立院校轉型背景下,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通過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來提高《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獨立院校轉型背景下《政治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基于獨立院校轉型背景下,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結合教學情況,分析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課時間早,學時少,教學效果差
《政治經濟學》的授課對象是我院的大一新生,但對于他們來說,剛高中畢業,還沒有經濟學的概念和積累,經濟學知識非常薄弱,且院里招生既有文科學生,又有理科生,學生的學歷背景差異很大,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文科生高中時期學習過《政治學》,所以在學習《政治經濟學》里的知識點會感覺較為熟悉,但由于部分內容與高中經濟常識有重疊,他們會認為不學也懂了。但對于理科生來說,《政治經濟學》理論性太強,文字太多,導致學習《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困難重重,有時會聽到學生“不想上”“沒興趣”“難領會”“抽象”等。同時《政治經濟學》學時只有30個課時,用的是馬工程重點教材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該教材有17章,學時跟內容搭配完全不合理,到期末也無法全部上完整本教材,無法構建一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系統。因此,導致大多數同學的學習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內容抽象,學生學習難度大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揭示客觀經濟規律的學科,它分析經濟生活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方面。教學內容包括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基本理論、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理論、經濟全球化等,有很多抽象的專業名詞,表述也比較晦澀,學生在心理上較為抵觸,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三)部分理論與現實問題脫節,缺乏應用性
《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課程目標是傳授給學生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政治經濟學思維能力解決現實政治經濟問題,基于此,課堂教學就要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以期培養應用型人才。而《政治經濟學》理論性太強,抽象、枯燥的概念難以理解和記憶,內容較為陳舊,沒有結合當今的熱點,理論和實際聯系不緊密,所以有時候會出現厭學的情況。同時部分學生學習動機功利性強,認為實踐課程才能運用到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對專業的理論知識不感興趣。
(四)教學方式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由于課程設置的課時比較少,《政治經濟學》教學方法主要采取以講授為主,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對教學內容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無法深刻地理解專業知識,更無法掌握其中的精髓,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下降。
(五)考核方式單一,無法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政治經濟學》是我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采取的是閉卷考試,考試題型以客觀題為主,主要依靠的是知識點的記憶,很多學生往往臨時抱佛腳,考前一個星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過后容易忘記課程的內容,這種功利性的學習,導致學習效果較差,而且考出來的成績并不理想,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三、獨立院校轉型背景下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途徑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以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課時間推遲,增加課時,提升教學效果。
綜合來看,把《政治經濟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開設較為適宜。要讓學生對《政治經濟學》有深刻理解,需要讓他們先了解《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實踐性更強一些,對實際經濟生活的操作性比《政治經濟學》更具象,內容比《政治經濟學》更直觀和易懂。而且,我院開設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是在批判《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一學期,學生先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對經濟學有一定的基礎和理解,對所學專業有一定的認知,對學習后續課程《政治經濟學》,效果會比在大一學期更好。由于《政治經濟學》內容較為抽象、難理解,要增加課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對該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消化。
(二)改革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認真和努力地鉆研教材,時刻關注社會經濟的發展,編制合適的和典型的案例以增強課堂講授的現實性和實用性。同時還可結合國情,將我國現今熱點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此外,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最新的學術界有關政治經濟學課程建設和改革成果,增強理論說服力。
(三)強化實踐環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科的實踐力
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案例分析法把枯燥、抽象的理論聯系現實中的案例進行層層剖析,啟發學生思維、激發認知需求。同時邀請地方有經驗的企業家或經濟部門的工作者向學生進行現場講解某一專題,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并且還可要求學生將現今經濟理論和實踐中的熱點問題進行的社會調查,撰寫科研論文并提交。
(四)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填鴨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早已不適用現今的教學,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研討式、自主性學習。可通過課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互動教學法、問題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從更深層面探求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同時,可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展現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和對知識點的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五)注重過程考核,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評估
考試是檢測《政治經濟學》期評成績構成包括平時成績+段考成績+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測驗和課堂表現情況,占據30%,段考占據20%,期考占據50%。要把注重結果考核的方式改成注重過程考核,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加大平時成績比例,可提高到50%,段考比例為20%,相應縮小期末考試比例至30%。同時在閉卷考試中加大主觀題的比例,增加辨析題、分析論述題等題型以對學生全方位考核。
參考文獻
[1]李清娥.新時代背景下政治經濟學課程地位與教學方法的思考[J].《資本論》研究,2019(15):188—195.
[2]盧映西,王秀輝.新時代財經類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大學教育,2019(03):134—136.
[3]李曉慧.政治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方法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46):278—280.
[4]徐雪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路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1):79—80.
[5]李愛.高校政治經濟學設置及教學問題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8(19):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