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音瑩
摘 要:文章詳述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一階段開設的“《論語》講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過程,通過“自主閱讀、專題探究”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實施模式的樣本研究,重點探究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課程的內容與實施兩方面的做法,以期在課程的開發實踐中總結成果,形成反思。
關鍵詞:校本課程 實施模式 樣本研究 《論語》講讀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湖南省普通高中示范校,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99年,學校成為“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項目全國4所試點學校之一,2000年初學校開始開展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預實驗”。2007年進入高中新課改后,該校確立了“建立適合學生實際,體現學校特色的新課程體系,實現必修課統一安排,選修課自主選擇,活動課豐富多彩,實踐課多元形態”這一課程改革目標,通過近十多年的努力,學校已形成了社會人文類、自然科學類、數學類、實踐技能類和體育藝術類共五大門類的90多門興趣型課程,2020年學校構造了由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卓越課程組成的湖南師大附中人本課程體系,在拓展課程中繼續開發各類興趣課程。學校語文組依托學生學情和老師專長,開設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校本選修課程,其中高一階段開設的“《論語》講讀”興趣課多次作為精品選修課程進行交流展示,不少專家認為附中的校本課程開發“走在了新課程改革的前列”。
一、課程的開發與設計
研究者確立了在附中開展行動研究的計劃后,在與學校領導、語文教研組老師多次溝通協調后,確定了以研究者高一執教的高一某班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利用一周一次的閱讀課時間開展“《論語》講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學校語文學科每周設有一節專門的閱讀課,閱讀課在學校圖書館的閱讀教室進行,每個教室由學校負責配備各類書籍800余冊(常備《論語》10本),平時的閱讀課教師陪學生一起看書,一般采取不講授,不交流、不考核的方式,由學生自由閱讀,“讓學生在課上看書”已經成為學校語文組一種保持多年的傳統。研究者向學校提交研究計劃,將“《論語》講讀”這一校本課程納入“中華傳統文化精粹”系列校本課程開發設計中,將原來的“課上看書”改為“自主閱讀、專題探究”的課程實施模式,按照學校不走班上課的傳統方式開展選修教學,將選擇的重點移植到專題的自主選定,提出了“在自主閱讀中關注學生選擇,在專題探究中發展學生個性”的課程目標。這一課程開發建議得到學校領導和語文組負責人的理解同意,得到該實驗班級班主任的鼎力支持,班主任表示當課程課時不能得到滿足時可以利用班會課或自習課的時間補上,每位學生自備一本《論語》,課程設置的初始方案和開課時間得到了基本保障。
在課程的具體設計中,研究者基于當下課程改革、學校資源、師本實際等具體問題,樣本實施前先羅列出可能面臨的具體問題情境,問題圍繞“《論語》講讀”校本課程研讀中學生選擇和個性的實現展開,研究者將在研究過程中始終重點關注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問題,利用探索《論語》校本實踐樣本來設計內容模塊,期望梳理出有利于學生個性實現的“將來的經驗”。
二、課程的內容與實施
研究者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推進策略,依托自主編撰的“《論語》講讀”教材,讓高一該班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長興趣來進行專題模塊的選擇,最后確定明晰了“自主選擇、專題探究”實施模式。
實施分為九個漸進的階段,首先是“個體泛讀,調動積累”階段,教師要求學生泛讀學校自主開發的選修系列教材“《論語》講讀”“《莊子》選讀”“《詩經》選讀”,聯系自己在必修和限定選修中學習過的作品,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和興趣需要,班級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形成選擇上的共識,完成學習模塊的選擇。在研究者實驗的高一教學班中,一共有8個學習小組最后選擇了“《論語》講讀”模塊,教師以此為基礎,進入“選擇模塊,專題閱讀”階段。
在“選擇模塊,專題閱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泛讀
“《論語》講讀”中選編的文本,即論語的二十章語錄,要求學生用批注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感悟、疑問和思考。“泛讀”是選擇的基礎,按照編者依據章節所劃分的二十篇,要求學生至少全面了解其中十篇的選文,在此基礎上不同的學生做出適合自身的選擇,確定幾個自己想要重點研讀的篇章。
在“單篇研讀,自主選題”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自主定篇來整合探究的主題,并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閱讀成果。
在“多維閱讀,交流討論”階段,學生交互閱讀的對象不是課文,而是學生個體呈現出來的學習成果,通過一篇篇不同閱讀視角、不同探究主題的小論文,學生可以交流討論個性迥異的不同表達,關注到更多可供選擇的探究主題。
在“合作研讀,整合選題”階段,學生進入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匯總可供選擇的探究專題,共同制訂研讀計劃,選擇研讀重點,最后整合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選定探究主題。
在“組內討論,解決問題”階段,小組延續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教師引領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交流觀點、解決疑問。
在“選擇角度,分組探究”階段,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逐漸形成清晰的認識,教師根據學生自主確定的不同學習主題重新分組,這樣更有利于討論、探究的深入。
在“引導點撥,完成學習”階段,各個重新分組的學習小組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學習過程,進而呈現學習成果。
在“成果展示,彌補思維”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成果中發現可以繼續探究的問題,解決學生思維方法中出現的問題,為課后的拓展延伸和學生的繼續性學習做準備。
三、課程的成果與反思
作為一門社會人文類校本選修課程,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將學生實踐活動的成果、讀書筆記、演講視頻、小論文等作為學習形成性評價的要素,在對課程成果的評鑒中注重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團隊活動的協作性、語文素養的發展性,實驗班部分學生在評教評學系統中談到了自身的成長體會:“很喜歡老師按我們的需要配備書籍、電腦資源,感覺這樣的閱讀課和放羊讀書明顯收獲不同,現在的我已經是周圍同伴中的一個《論語》研究專家,感覺很有成就感。”“謝謝您,普通的一節節課,讓我們這個小組的每個成員走在越來越不普通的路上。”“逐漸覺得經典還是很耐咀嚼的,小組學習也很有趣。由我自己確定的小專題并不容易搞懂,但是和老師同學一起查找資料的過程很是受益。”“在自己生活的做人做事中會受到那些研讀專題的影響,和同學交流時不同觀點的碰撞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謝謝老師告訴了我,不同的閱讀體驗會讓這個社會更加豐富多元,獨特的閱讀體驗會讓我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快樂。”“我要讀和要我讀感受迥乎不同,感謝那些給我推上坡和潑冷水的小組同伴。”從以上部分的學生反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于這一課程的生態診斷反映良好,“《論語》講讀”課程開始成為學校展示自我和個性成長的重要平臺,“自主閱讀、專題探究”的課程實施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幫助學生個體親近經典、成為自己,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中學生選擇和個性的實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和突破。
其次,在這一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研究者不斷收集素材,以期回應研究問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研究者盡可能地給予學生選擇的機會,強調模塊教學的綜合性和整合性,著力于落實各個課程要素間的關系,以學生的學力基礎和興趣導向來選擇學習專題,立足于課堂執行層面來探索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內涵價值實現的“現場經驗”。在探索過程中,研究者逐步明晰了“課程第一要發展的是教師”這一理念,利用教師的發展、教材的完善來促進給學生的選擇提供機會平臺,期許由教師對課程的認識來實現突破。該校教師對教材的新編提供給了學生新一輪選擇的機會,研究者自己作為任課教師,鼓勵不同的閱讀體驗和不同見識能力的形成,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篇目確立閱讀專題,實現了每個學生個性的不同方向發展。研究者還積極引領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受教育者的自造性來促進語文選修課程的發展。研究者發現,在現有的行政班條件下,50人的大班非常普遍,在這樣的現實教學環境中,只能策略性地采取學習小組的學習模式,以這種形式來帶動生生交往、師生交往,引領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學生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實現了觀念的多元和創新,走向自愿、自發、自覺、自主的學生個體使得學生個性的實現成為可能。
另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也對教師自身素養、協調宏觀、中觀、微觀影響因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研究問題的提出開始,設計者囿于自下而上的勉力為之的個體實驗性質,利用身體力行的行動研究來檢驗個案學校中個案實施的經驗,立足于學生個性實現的這一課程目標明晰堅定,課程理念的確定對于后來的具體實施具有指導性作用。研究者借助多方力量爭取到在學校實驗“相對自由”的環境,力爭在課堂執行層面呈現一個以選擇的關注、個性的實現為核心的螺旋形學習過程。在“自主閱讀、專題探究”這一課程模塊的實施過程中,研究者以教學目標為核心,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推進教學過程,依次達到階段性的教學預設目標。整個過程類似于爬山,學生到達一個目標后再向下一個目標進發,最終到達山頂,完成學習任務。
“自主選擇、專題探究”這一課程實施模式促使學生個性實現的狀況較為理想,課堂執行層面逐漸由原來的中心輻射狀態變成網絡溝通狀態,相較于原來學生自由讀書,教師不介入不組織的閱讀課(即高一、高二年級不參與評價考核的語文必修課)而言,較好地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動態生成過程,教師通過課程目標的導向來引領學生過程中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最后影響學習成果的呈現。雖然這一校本課程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如何解決課時進度與課程內容有效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淺層閱讀體驗和學生思維品質之間的矛盾上,仍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探索。
總體而言,校本課程“《論語》講讀”的開發與實踐過程符合具體學校的具體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建構、審美鑒賞、文化理解能力,讓學生愛上讀書,回歸經典,是一次有意義的樣本研究和課程嘗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語文高中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劉義兵,段俊霞.教學研究范式論:內涵與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重點課題“基于2017年版新課標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編號:XJKX18A0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