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瑩
【摘 要】 目的:分析對圍手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異體輸血治療對其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對本院在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2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比組患者(n=26例)行自體輸血治療,討論組患者(n=26例)行異體輸血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最終治療效果。結果:討論組患者治療后凝血功能恢復情況好于對比組,P<0.05,統計學差異存在;討論組患者治療后不良事件發生概率7.7%低于對比組不良事件發生概率30.77%,P<0.05,統計學差異存在。術前1d、術后1d和術后7d的血清IL-2和血清PGE2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圍手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異體輸血治療效果更佳,患者免疫功能恢復更好,且術后并發癥較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故值得在臨床醫學中應用。
【關鍵詞】 異體輸血;圍手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生活質量
血液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相關學者在進行研究當中已經指出對患者行輸血治療能夠有效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因此當今臨床醫學中輸血治療已經成為一種常見治療手段。有研究表明,對腫瘤患者行輸血治療不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貧血狀況,同時還能夠加速患者腫瘤細胞壞死,達到促進治療的良好效果。但是,對患者行輸血治療時會導致患者出現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現象,容易使得患者出現疾病復發,因此降低患者生存率[1-2]。對本院在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2例圍手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比組患者(n=26例)行自體輸血治療,討論組患者(n=26例)行異體輸血治療,對異體輸血治療對其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在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2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每組患者26例,對比組患者行自體輸血治療,男14例,女12例,年齡35~67歲,平均(53.28±1.29)歲;討論組患者行異體輸血治療,男15例,女11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為(54.36±1.1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經過檢查后均已確診胃腸道惡性腫瘤,且本次研究排除近期接受化療或服用抗炎藥物患者;本次研究排除患有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患者;排除孕婦或者處于妊娠期婦女。
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均已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已經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在術前第1天和術后第1天進行空腹采集靜脈血3mL,將所采集到的血液樣本進行離心處理,以2000r/min的條件下處理20min后在-20℃的環境中保存備用。而后對患者輸血前以及術后24h抽取靜脈血3mL,利用Sysmex XT-2000i全血計數分析儀進行血液檢測。
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完畢后行輸血治療,且兩組患者均輸注相同血液成分。
使用酶聯免疫法測定患者的血清IL-2和血清PGE2。使用美國RD公司生產的酶聯免疫檢測試劑,使用雙抗體夾心測定血清IL-2,使用競爭抑制ELISA測定血清PGE2含量。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功能恢復情況,主要從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以及PLT(血小板計數)和FIB(纖維蛋白原)4項指標進行分析;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包括患者出現發熱、過敏以及感染3項指標分析。對比兩組患者術前1d、術后1d和術后7d的血清IL-2和血清PGE2。
1.4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20.0,其中使用(±s)進行計量資料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恢復情況、血清IL-2和血清PGE2對比,結果用t檢驗;用[n(%)]進行計數資料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對比,結果用χ2檢驗,如數據差異明顯,P<0.05說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功能恢復情況
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后發現,討論組患者治療后凝血功能恢復情況好于對比組,P<0.05,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存在。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
經卡方檢測發現,討論組患者治療后不良事件發生概率7.7%低于對比組不良事件發生概率30.77%,P<0.05,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存在。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血清IL-2和血清PGE2對比
如表3顯示,討論組和對照組不同階段(術前、術后1d、術后7d)的血清IL-2和血清PGE2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凝血系統是當今臨床醫學當中在進行輸血治療時極為重視的一項觀察指標,如若患者凝血系統出現異常,那么則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輸血是腫瘤治療中的重要途徑之一,輸血不僅可以糾正患者的貧血,提升血氧含量和患者的耐受力,加速腫瘤細胞氧化與壞死,還可以導致免疫抑制。PT是對人體外源性凝血系統進行充分反映的指標,APTT是對人體內源性凝血系統體現的指標,血小板以及FIB是人體凝血系統當中的重要標志物。人體凝血功能作為一個動態過程,其外源性凝血途徑主要通過PT所反映,內源性凝血途徑主要通過APTT所反映[3]。現階段,因輸血導致的免疫抑制、術后感染和腫瘤復發等問題引發了人們重視度的提升。
在當今臨床醫學中,細胞因子與腫瘤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醫學研究的重點話題,當下研究表明細胞因子對人體腫瘤細胞增殖有著一定的參與,因此其對腫瘤細胞的實際發生和發展,甚至是轉移都存在著重要性作用。白細胞介素是人體當中十分重要的細胞因子,其主要是由白細胞形成,因此其在免疫細胞的成熟及免疫調節等多項環節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4-5]。
圍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中,自體輸血對于患者凝血功能、炎性因子表達具有正面影響,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質量[6]。血清IL-2又稱為T細胞生長因子,屬于免疫增強因子之一,具有刺激T細胞并且進入細胞分類周期的效果,可以促進T細胞生長與分化,可以強化T細胞的殺傷活性。腫瘤患者身體的IL-2水平降低,免疫活性細胞低下,并且隨著腫瘤的發展,血液中的IL-2濃度會變化,影響患者的預后。此外,IL-2降低會抑制T細胞和B細胞功能,降低NK細胞活性。血清PGE2通過抑制B細胞生長抗體來抑制機體的免疫,維持機體的生理平衡,屬于免疫負調節機制,可以提供免疫抑制信號,抑制IL-2,降低靶細胞的反應性。如果血清PGE2較高,會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
通過本文研究發現,討論組患者治療后凝血功能恢復情況好于對比組,P<0.05,統計學差異存在;討論組患者治療后不良事件發生概率7.7%低于對比組不良事件發生概率30.77%,P<0.05,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存在。討論組和對照組不同階段(術前、術后1d、術后7d)的血清IL-2和血清PGE2對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反應胃腸道腫瘤患者短期內的免疫系統無顯著差異,并且短期內患者腫瘤復發轉移的可能性較低。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圍手術期基于異體輸血對患者免疫功能無顯著影響。
綜上,對圍手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異體輸血治療效果更佳,患者免疫功能恢復更好,且術后并發癥較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颯博.異體輸血對圍手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5):69-70.
[2] 晉國權.異體輸血對圍手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6):248-249.
[3] 張春麗,張改英,田慧芳.圍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自體輸血對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23):3342-3344.
[4] 張蕾,周燕燕,王江.胃腸腫瘤圍手術期不同輸血指導對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6):1925-1927.
[5] 張冬霞,王健楠,白曉龍,等.圍術期異體輸血對胃癌根治術患者預后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4(06):1205-1206.
[6] 張英鳳.圍術期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自體輸血對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