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飛 潘星任 梁仁君 李寶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教育界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改革颶風。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受到新興信息技術的沖擊,以往的教學模式不再滿足當下時代高標準、多元化教育發展的要求。為適應時代新浪潮,教師、學生、高校“三位一體”的教學主體需做出積極的改變。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學生以及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予以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模式 問題 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各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僅僅局限于書本、課堂的高材生已不能滿足當今企業的用人要求,只有同時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會得到企業的青睞。而教育,正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淺嘗輒止,這與“互聯網+”時代對教育的發展要求有所差距,因此,教育模式亟待向多元化、開放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向變革。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方面
(1)容易受外界的干擾
豐富的網絡資源在給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容易使他們受其他信息的干擾,忘記搜索的目的,浪費時間,消費精力;偌大網絡環境里的不良信息也會使大學生陷入資源的海洋,如果缺乏理性甄別,使用不當,網絡學習資源會成為“數字廢墟”。大學生則會因信息超載產生信息焦慮,受其負面影響。
(2)萌生不純的學習動機
由于網絡學習資源可以復制、粘貼,有些學生會在完成任務時原封不動的復制網絡資源,作為自己的學習成果上交,這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不正之風,也不利于學生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的提高。
2.教師方面
(1)教師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思想不夠開放
我們實行素質教育,推行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教育模式,以期學生能夠全面發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兩者的相對關系沒有調整到位,在大多數的大學課堂中,還是教師一言堂,教師在整個教學體系中仍占據主導地位,有些教師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向課堂改革成功的案例學習不夠深入,探索創新意識不夠,教學思路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一些高校的教師還沒有認識到“互聯網+”在教育方面發揮的革命性作用,覺得“互聯網+教育”僅僅是PPT、視頻教學。
(2)教師的專注程度低
高校教師面臨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在教學方面的精力不足,在青年教師中存在教學經驗不足,教學課程參考網絡資源甚至完全復制于課堂的情況,加上科研任務繁重,許多青年教師對于課堂的教學就顯得力不從心。而對于一些年長的教師來說,學習互聯網式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負擔,他們對新興的教學模式不感興趣,仍舊沿用以前的教學方法。
二、對策
1.學生方面
(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成自然”。大學生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聽、多看,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尋求老師、同學的幫助,積極主動的運用互聯網搜索學習資料,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庫,提升文化涵養。不可忽視的一點則是要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探索前沿的專業知識,開闊視野,尋求學習的樂趣。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對手機等電子設備相當熟悉,可以通過知乎、微博、QQ、微信等與他人實現線上交流,在輕松暢快的環境中獲取知識。
(2)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網也不例外。大學生在使用的過程中應樹立爭取的網絡思想,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擾和誘惑。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找尋滿意的學習資源時,應時刻謹記自己的搜索初衷,切莫讓無關信息干擾,以免浪費時間。大學生應意識到網絡學習資源在學習中只是作為參考,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課堂講解,教師布置的作業應獨立完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能照搬照抄現有資源。大學生應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應趨利避害,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2.教師方面
(1)提升現代化教學素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指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作為教育事業的中流砥柱,教師應緊跟時代的發展,接納先進的教學思路和觀念,能夠將網絡現有學習資源與實際課堂教學過程結合,實現個性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應不斷學習、熟練掌握現代教學技術,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共同創建和諧、有趣的學習氛圍。教師還應該花時間研究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通過有趣教學情境的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打開學習思路,通過網絡搜索課程內容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可以通過微信建立本學科的微信公眾號,發布授課PPT、學科前沿知識,與學生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交流;也可以用教育APP進行課堂互動,教師在APP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定時發布作業題,學生課堂限時作答,交卷后顯示每一題詳細的解答過程。教育類的APP可以實現線上簽到,節約教師課堂點名的時間。因此,教師應意識到“互聯網+”給課堂帶來的諸多便利,主動學習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現代化教學素養。
(2)關注學生成長
學生已然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作為指導者,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公共郵箱,上傳講課課件供學生課下復習參考;建立微信公眾號,發布專業相關的文章和知識點,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向學生以網絡信息的形式傳播專業知識。通過課上面對面地傳授知識和線下網絡在線交流的結合,可以充分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加深了解,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成就感和學生的獲得感。
三、結語
“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學生學習的資源和方式的多樣化,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和能力,強化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升高校的辦學質量。學生、教師、高校應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面對“互聯網+”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提高態度、意志等優秀品質,體現“人的價值”,為更多元、更便利的“互聯網+”教育共同努力,促進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潘婺源,陳斌.“互聯網+教育”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J].重慶高教研究,2017,(1):3.
[2]戎世元.“互聯網+”背景下技工院校教育理念與方法創新[J].無線互聯科技,2017,(22):99.
[3]俞明雅,葉波.“互聯網+”能促進教育公平嗎.
[4]張曉東,朱曉亮.“互聯網+”在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研究.
本文系臨沂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環境學科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途徑的探索與實踐”和臨沂大學校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環境化學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