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煌
作為學習的主體,兒童學習數學除了需要自己的主動探究外,還離不開教師的巧妙點撥。教師對兒童學習過程進行點撥,適時發問,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方法。在兒童學習時,教師有效地發問,可以更好地讓兒童進行積極思考,促進知識理解,這也是教學中常說的把握時機、適時引導。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談一些巧妙發問的策略。
一、把握發問的時機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滿堂問”,應找準課堂發問的時機,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不斷探究新知,促進新知的自我建構。
1.在趣味處發問,讓數學學習生趣
相對于其他學科,數學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教師富有趣味的提問,能夠較好地調動兒童的感官,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從而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例如,教學“年月日的認識”時,教師從談話引入。師:在我國的神話中常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大家知道什么是“年、日”,它是怎么計量的嗎?
這樣的發問,一下子就把枯燥的“年月日”知識變得有趣且充滿奧秘,可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直接點燃兒童的數學思維。
2.在難點處發問,讓數學思路清晰
在教學時,教師要對所教知識了然于心,哪些是知識學習的重點,哪里是學習的難點,怎樣去學習才能更有效率?對于知識難點,教師要設計針對性的問題來進行發問,這樣使兒童學習時豁然開朗,易于打開數學學習思路。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為了突破“三角形的高”這一難點,教師先有意識地設計問題,引導兒童從“生活中的高”開始,再到“教材中三角形的高”,最后形成“頭腦中思維的高”。教師先板書“高”字,讓兒童說一說你知道的高是什么樣的。讓兒童從身邊的高說起,生活中的高就是指物體的高度,實際就是指物體的長度。出示三角形,問兒童:“圖上三角形的高是什么?”以從生活中的高切換到三角形的高,使兒童明確三角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的長度。
3.在錯誤處發問,讓數學理解深刻
錯誤是兒童對數學知識學習情況的一種反饋。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寬容兒童的錯誤、善待錯誤,及時引導兒童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把錯誤作為學習的資源,巧妙發問,讓兒童的數學理解更深刻。
例如,教學“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時,教師出示:30×15÷30×15這樣一道計算題,讓孩子計算。在孩子計算后集體交流時,教師并沒有及時出示答案,而是出示這樣的過程:
30×15÷30×15
=450÷450
=1
讓孩子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結合孩子的判斷,強調判斷錯誤的理由。經過這樣的練習,兒童進一步加深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二、掌握發問的方法
教學,不應只關注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讓兒童會學,提高學習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法指導落實到課堂學習的全過程中去。因此,教師要依據兒童學習的實際情況,分類指導,適時發問,促使兒童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學會學習。
1.發問準確,直達核心
課堂教學時,教師的發問應能啟迪思維,有效打開兒童的學習思路。問題能直達知識要害,起到恰如其分的引導、點撥作用,使兒童的認識由模糊逐步清晰,學習不斷深入。
例如,教學“分數的乘法”時,教師直接出示一道題,讓兒童對照提出問題:這里的二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出示:“兩根一樣長的彩帶,第一根用去二分之一米,第二根用去二分之一。哪一根用去多一些?”看似簡單的二分之一比較大小,實際隱藏著具體1米的二分之一和單位“1”長度的二分之一,讓兒童從不同長度進行思考,從彩帶長“小于1米”“等于1米”和“大于1米”三種情況進行分析,使兒童從多方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
2.發問簡練,言簡意賅
數學是概括性和抽象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發問語言應“惜字如金”,盡可能簡練,突出學習內容,體現數學的簡潔美。
例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直接發問:“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的基本性質之間有什么異同?”啟發兒童思考,自己探究異同,進一步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3.發問精彩,富有情趣
教師有效的發問,不僅能激發兒童學習興趣,使之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更能化平淡為精彩,讓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富有情趣,更利于兒童理解知識、建構知識。
例如,教學“平均數”時,以一道趣味題發問:“小河平均水深1.1米,小強身高1.5米,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題,不斷引導兒童從平均數的本質開始進行歸納交流,提升數學的交流能力。
三、遵循發問的原則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從課的開始到課的結束,一直在不停地發問,使兒童疲于應對教師的問題,缺乏思考和自我反思的機會。課堂學習看似熱熱鬧鬧,師生之間你來我往互動不少,但只是停留在學習的表層。也有些教師從頭講到尾,如同開啟主播模式,對兒童的學習情況不甚了解。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取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發問應遵循這樣一些原則。
1.兒童都會的內容不問
有些教師在課堂中經常會問一些兒童已會的問題,看似活躍了學習氣氛,其實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教師的提問,應激發兒童的學習意識,引起兒童的思考,培養兒童研究問題的能力。
2.無關學習的內容不問
數學發問,應該調動兒童多角度的思考,培養兒童的質疑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避免問一些無關學習內容的問題,引導兒童把研究的火力點集中到知識重難點上,這樣有利于兒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兒童體驗數學探究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發問是一門藝術。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和兒童的學習實際,把握發問的時機、掌握發問的方法、遵循發問的原則,巧妙發問,激活兒童的數學智慧。
參考文獻:
金成梁.小學數學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0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