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結云
摘 要:在全面實施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學中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作業作為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之一,它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還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重要橋梁,是師生相互評價的平臺。因此,數學作業的批改應以學生為本,建立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诖?,從教學實用的角度出發談一談小學數學作業批改方式的創新運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作業批改;創新運用;多元評價
作業批改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延續,它既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數學評價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作業的批改時刻牽動著孩子們那天真爛漫的心。在作業的批改中,教師對作業的評價,是學生發展數學素養的激勵手段,是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的橋梁?!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边@就強調了學習評價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因課題研究需要,筆者曾對區域內一些老師的作業批改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在目前教師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學生學習方式不斷轉變的新教學改革形勢下,仍然有不少老師使用一個“√”或“×”的批改方式來評判學生作業的正誤。這種整齊劃一的批改方式已經不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發展,也會阻礙學生能力的發展,這樣的批改方式已經無法達到學習評價效果。面對這樣的困惑,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創新運用了作業批改方式,嘗試使用“師生共同制定的批改符號”和“使用具體的數學評語”等這些多元化的靈活多樣的作業批改方式來評價學生的數學作業。作業批改方式的創新運用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制定統一的數學評價符號,引導學生自我糾錯
新接班的第一課,老師跟學生一起制定和明確本班的數學作業評價符號是一個關鍵的起點。如“○”“_____?”“☆”“∠…”“□”等。這些由師生共同確定下來的批改符號像是師生之間的秘密暗號一樣,學生會覺得很親切和神秘,而且更清楚明白其所表達的意思。教師用這些班級制定的評價符號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不但可以增強學生關注作業的好奇心,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準確無誤地向學生提示不同方面的批改信息,彌補了由單一的“√”和“×”所造成的評價缺陷,避免學生因應付作業而易形成問題堆積。當學生在判斷題出現錯誤時,如果我們仍用“√”“×”來批改,那么學生就容易把用于判斷題目表述正誤的“√”“×”與教師批改的“√”“×”混淆了,這時用“○”提示學生這道題判斷錯誤了,那么就會簡單明了。當學生做題時粗心抄錯數據時,我們使用“____?”這個評價符號提示這個位置抄錯數了,請你細心抄寫,如:這樣的計算18-(3+4)=16?-7=9?這樣的錯題。小學生在解答問題時最容易出現漏寫計算過程的情況,教師在批改到這種情況的錯題時可以在缺漏處畫上“∠…”這個評價符號,那么學生就會明白自己需要在此處將完整的計算過程補充完整。當教師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的解題方法有創新性或比較靈活時,就可以畫上一個漂亮的五角星或甜甜的笑臉代表對這個學生的作業進行表揚,對其數學思維與能力表示欣賞與鼓勵。
二、采用具體的“數學評語”,促進學習情感的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習評價應是目標多元化與方法多樣化的融合。小學數學作業的批改正是“批”與“評”相結合,“批”是為了更好更具體地“評”。教師在批改作業時,為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可對數學評語進行優化,采用眉批和旁批的創新方式及時強化作業批改的評價效果,增強孩子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成就感。
1.使用數學評語可直接指出錯因
當學生計算35+4=75時,老師圈出錯的地方后在旁批寫上“想一想計算時相同的數位要怎樣”,當學生看到這句啟發式的提問時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錯因,便能立即回憶出之前學習過的“相同數位要對齊”的計算法則,學生經歷過這樣的自省過程后,在以后的計算里會提醒自己要對準相同的數位。又如,在批改錯題“48+2×2=50×2=100時,可用“”畫出錯誤步驟“=50”,再寫上旁批:“加法和乘法誰先算”,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不但復習了“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同時深刻理解了加法和乘法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學生的數學素養真正得到發展。
2.使用數學評語可巧妙提示方法
在二年級的數學問題里有這樣的題目“壯壯要把一條長12厘米的彩帶剪成長度相等的4段,來做相框的花邊,他剪出來的彩帶每段長幾厘米?他需要剪幾次?”面對這種問題,很多學生由于抽象思維發展局限,會把題目中的“4段”理解為“剪4次”,于是會用“12÷4=3”來解答第二問,這顯然錯了。此時,教師用這樣的話語“你可以畫一條線來思考哦”來引導學生使用畫圖策略搭建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溝通橋梁。
3.使用數學評語可激活解題思路
在批改“一題多解”方面的作業時,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結果錯誤,但思路有合理部分;有的答案正確,但方法不夠靈活。教師在批改這些類型的錯題時,不能只批改作業答案的對錯,應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先肯定解題中的合理做法或突出的優點,再從點上切入分析不足之處,這時學生才會知道自己需要發揚什么優點同時需要改正哪些地方。如:四年級的簡便計算“36×25”,好多學生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這樣答:“36×25=(32+4)×25=800+100=900”,此時,教師可用“把36看成9×4可以嗎”這樣的評語點撥,學生就會馬上明白原來可以用更簡便的方法解答。教師巧妙的點撥,會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廣闊、更活躍。
4.使用數學評語可分層次評價優點
在一年級下冊學習小括號的內容時有這樣一道作業題:湖里原來有30只天鵝,飛走18只,飛來8只,這時湖里有幾只天鵝?常規的解答方法是先減后加“30-18+8=12+8=20(只)”,但有的學生用小括號的計算思維來解答:30-(18-8)=30-10=20(只),這樣的解答方法活用了小括號的性質,思維比較獨特。此時教師可以寫上“解法很有創造性”這樣的評語既能對該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予以肯定,同時又可以激發該生的學習熱情。
5.使用數學評語可適時激發潛能
心理學認為,學齡兒童的學習潛能都是無可估量的。為了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揮其數學潛能,教師可以使用激勵性的數學評價語言來批改學生的數學作業。例如:學生在解答“班上原有學生21人,每7人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又來了14人,現在共有幾組?”這道題時,一些學生往往在解答第2個問題時采用“21+14=35(人),35÷7=5(組)”的計算方式。這時教師的一句評語“看看第一個設問,你還能想到更巧妙的算法嗎?”就能引發學生發現第一個設問與第二個設問之間隱藏著的聯系,原來還可在第一題的基礎上用3+14÷7=5(組)的方法來解答。學生的數學潛能被激發出來了,解答問題的思維變靈活了,數學能力得到發展。
三、妙用總評和展示活動,促進數學素養的養成
在新課標提出的十大核心素養的理念下,學生知識的積淀、學習能力的提升與數學素養的發展需要其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積極的學習態度作為基礎才能順利實現。作業中的書寫、格式、算理及過程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外在表象,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更不能忽視習慣和態度這些潛在的因素,可通過作業批改的總評及時肯定學生長處,表揚進步,同時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指導其改正,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在一定的時段中適時采用展示優秀作業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在欣賞優秀作業的同時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和正確改正自己的缺點,更可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與能力。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作業批改方式的創新運用是新課改中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必要舉措,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更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情感和數學思維發展的重要保證。各年級教師可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作業設計的特點而創新運用更多更有效的學生作業批改方式。
參考文獻:
[1]熊炎.淺談小學數學作業的批改技巧[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7:899-900.
[2]吳作順.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探析[J].成才之路,2020(3):80-81.
[3]孫艷.妙語催開智慧花:小學數學作業批改評語的價值、撰寫原則及技巧探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9(26):24-26.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