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兆玉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與自主應用數學的能力尤為重要,而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數感,通過數感的培養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情感、交流以及應用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對于小學數學老師來說,其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那么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呢?絕對不能是死板虛無的說教,而是從課堂互動、生活實例等方面多維度幫助學生形成數感。基于小學生數感培養的研究提出幾條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培養策略
要找到建立數感的方法,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數感[1]。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數感理解為對數學的感覺、感悟,這其中又包括如何認識、理解、運用數學。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培養小學生數感的同時,能夠讓學生對數學有好的感觀,從而引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夠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成為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對培養小學生數感的方法進行研究是極為重要和必要的。
一、聯系生活形成數感
課本上的數學定理、公式是抽象的概念,如果簡單地陳述羅列,學生難以根據現有的知識水平理解。正是基于這一點,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而編寫的,系統地呈現出數學概念,所以教師應該意識到課本與生活的關系,當教學抽象的概念、公式時,應轉化為具象的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找到解決該類問題的著手點,幫助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建立數學體系,提升思維能力。
例如,學習了周長與面積的相關內容之后,可能學生對此理解并不深刻,我們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具體的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形結合[2]。比如公園有一塊長方形的花圃,工人要在長方形花圃外鋪一圈草坪,草坪內部種花。經過一天的工作之后,用掉了兩塊長的草坪共18米,兩塊短的草坪共12米,問花圃種花面積是多少?根據題目給出的信息,我們要找到花圃和草坪的關系,才能求出花園面積。通過與生活實際聯系,學生可以分析出花圃的長和寬應該與外周草坪的長和寬相等,那么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關系得出,草坪的長就是花圃的長,18÷2=9(米),同理可以得出花圃的寬為6米。再結合課本上的公式,面積=長×寬,得出花圃的面積為6×9=54(平方米)。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幫助學生將抽象的面積公式以及周長具體化,加深理解,從而形成數感,以后在解決此類問題時,學生都能應對自如。
二、在數的運算上找尋數感
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數的運算既考查了學生的數字運算能力,又考驗了邏輯思維能力,對數感的形成有極大的幫助,既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基礎的加減法對于學生來說簡單易懂,容易掌握,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小數、分數的計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同時難度也進一步增加,特別是簡便運算,變化較多。例如,簡便運算中的乘法分配律,其公式為a×b+a×c=a×(b+c),學生對于這個公式的直接運用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可以快速找到這個公式的規律,將其拆分或者合并。例如,3×5+3×10=3×(5+10)=3×15=45,對于這種簡單的運算,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規律,但當這個乘法分配律要運用到簡便運算時,學生可能就無法一眼看出規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對他們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乘法分配律與簡便運算的關系總結出規律。舉個例子,4×5.61+4×3.39+4=4×(5.61+3.39+1)=4×10=40。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自主計算基礎上,對多種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算式的特點,找出相同的乘數4,并且第三個加數4,可以變式為4×1,這樣通過變化,使算式格式上與乘法分配律一樣,并且5.61、3.39和1相加為10,正好湊一個整數,那么我們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來進行計算,從而使計算簡便。通過這樣的分析、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找到規律,從而在掌握這一類問題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建立數感。
三、在合作中建立數感[3]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合作與交流就會有智慧的碰撞、思維的融匯。學生可以在交流過程中獲知別的同學的解決問題方式,幫助自己走出思維定式,所以合作是學習數學并且建立數感的有效途徑。我們可以在班級中成立多個學習小組,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小組內的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思維的邏輯性,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充分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六年級分數應用題中的工程問題:李師傅鋪一段水管需要8天,王師傅鋪同樣的水管需要12天,那么兩人合作可以幾天完成呢?不少學生會簡單地理解為(8+12)÷2=10天,很顯然,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這時就會有其他同學提出疑問,那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兩人合作大概需要多少天,就會有學生提出李師傅完成一半需要4天,王師傅完成一半需要6天,那么兩人合作應該在4~6天之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理清數量關系,正確解答。在這樣的過程中,通過交流,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師也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進行正確的引導。
總之,數感的建立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運用,在當前及日后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感的建立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合理組織課堂教學,運用多種辦法幫助學生理解、構建數學模型,從而形成數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甫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8(1).
[2]孔妍.以形助數,促進學生千以內數的數感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8(14).
[3]李愛超.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J].好家長,2018(1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