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芳
閱讀是學生成才的基石,是學校優質辦學的底色。長期以來,我校重視閱讀工作,開展了“慧悅讀”等一系列讀書工程,對推進學生閱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產生了顯著效果。我校的閱讀課程構建經歷了從微觀設計—學科群構建—頂層設計螺旋上升的過程。從整本書閱讀—主題閱讀—全科閱讀層面步步推進,拔節破土,在閱讀的阡陌中耕耘,引導師生在閱讀中體驗“讀書滋味長”。
一、推進整本書閱讀,讓閱讀有溫度
學校把課程標準和教研室統一推薦的篇目以手冊菜單的形式下發,每學期每個年級開設整本書閱讀,探討系統閱讀課程的課型和閱讀教學策略。開展了語文學科的《學生閱讀手冊》、英語學科分年級的《我的第一本閱讀書單》、數學學科的《數學家的故事》等,這個階段主要是學科教師利用晨讀、午誦時間開展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圍繞同一書目或同一章節從不同維度交流讀書感悟。同時滲透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多角度寫。如指導學生在閱讀《數學游戲》后,幫助學生在班級里進行實踐,把數學的錯題寫在一張張卡紙上,變成一套“數學錯題撲克牌”。課間時,學生玩游戲,每一個人抽一張“數學撲克牌”,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在倡導各學科引領學生“跟著興趣走”的廣泛性閱讀基礎上,語文學科著力承擔專業化深度閱讀指導任務,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建構整本書閱讀的經驗上發揮主力軍作用。學校組織以語文教師為主體的閱讀校本課程研究團隊,以語文課程標準為引領,加強對包括中外經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各類優秀讀物的導讀、跟讀、成果展示等多種課型和內容的研究,形成逐步完備的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
二、構建主題課程,讓閱讀有深度
學校著手推進開發基于“課程資源整合”的主題課程。指導老師放眼學科課程的框架之下,以國家課程中每個具體學科的課程目標為依據,拓展學科課程領域,盤活各類資源為學生所用。
我們開發了“信短情長”書信文化課程。它以“信”為主線,將碎片化、平面化、單一化的知識關聯,帶領孩子在尋找中國書信文化原生路徑的過程中,把幾千年典籍中承載的思想、美好的情感、文字的示范和今天兒童的大量閱讀和綜合實踐進行對接。
我們還開展了“文短情長”文言文文化課程、“曲短情長”音樂主題課程、“數短情長”數學閱讀主題課程,以廣泛閱讀開闊學生視野,讓閱讀浸潤學生言行。
三、推廣全科閱讀,讓閱讀有厚度
隨著閱讀的深入,如何加強課程建設,使閱讀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中的重大活動組織層面,能夠得到各學科教師的高度重視,與各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學校整體規劃,組織各學科圍繞閱讀課程建設開展專項教研,構建大容量、高效率的課堂,打開閱讀的新視界。
英語學科開發了《劇短情長》閱讀課程,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遴選兒童文學名著影視(或其片段)50部,比如《魯濱孫漂流記》《綠野仙蹤》《三毛流浪記》等中外名著電影,選取片斷改編成文本、設計閱讀問題,指導學生觀視頻、讀文本、寫語句。數學學科設計了“數學文化初探”研究學習單,老師根據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了知識性分類,創設了“我最崇拜的數學家”“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我眼中的數學美”三個主題模塊,探索感受數學文化;科學學科課堂引進實時閱讀,鏈接與教材配套的資源。學生學習了人體單元了解了人體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科學老師組織學生共同閱讀《神奇校車——在人體中游覽》;學生認識昆蟲后,閱讀《跟蹤昆蟲》……既鞏固了課堂所學,又拓展了思維。老師還通過單元總結講故事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口語表達能力。科學教材的知識內容體系分四大板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老師針對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昆蟲記》《地球上的水》《從細菌到植物》等。
其他學科相繼行動起來,開展全科閱讀活動的探究。學校開展的“我的家國情”成長作業,以“年味”為主線,既向學生推薦閱讀旅游方面的書目,又要閱讀民風民俗方面的書籍,既要網絡閱讀,又需動筆書寫,融合各學科的角度引領學生“微觀中國年”,體驗“悠悠家國情”。全科閱讀融合了各學科教師的智慧,在課程建設中,師生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為保證閱讀課程的順利實施,學校以主題閱讀課程——書信文化為切入點,探索構建“郵情郵誼—多元評價體系”、實施“閱讀銀行存折”評價,增加閱讀評價的內容、方法,豐富閱讀評價的對象和參與人員,創設優越的閱讀條件,打造“人在書中,書在手邊”的良好閱讀氛圍。我們大力倡導經典書目師生共讀共寫、專業書目教師共讀共寫、家校聯手親子共讀共寫。遵循閱讀能力提升規律,以讀帶寫,以寫促讀,達到閱讀效益最大化。
讓我們從兒童出發,從我們的文化傳統出發,探索、尋找、建立屬于我們自己的閱讀課程體系。“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離我們越來越近。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