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
摘 要:小學英語課堂是基于一定文本情景設計開展的英語教學,教師往往需要了解小學生的興趣發展和文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授課方式,最終幫助小學生掌握英語知識。而將傳統文化引入英語課堂有利于學生形成文化自豪感,更好地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
關鍵詞:小學英語;傳統文化;教學研究
英語課通常被視作建立在西方語言和文化之上,但其實當前的英語課堂也會幫助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展示中國的經典文化,使其從小樹立對祖國的深深景仰之情和崇敬之意,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
一、樹立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理念
傳統中國節日文化無時無刻不滲透在學生的生活之中,以教材中關于節日文化的教學為例,教師應當循序漸進,從詞匯、對話和作文等層次為小學生進行適當的文化滲透教學。教師可以從詞匯所包含的文化含義入手,通過多媒體等為小學生傳播節日文化。在學習Spring Festival 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春節相關的詞匯以連線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練習。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展示出部分圖片,如餃子、對聯、炮仗等,然后講解基礎詞匯。基礎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A組和B組,在兩個小組推選一位答題人后,開始進行詞匯和圖片的連線競賽,其他同學負責發表意見。每一題需更換答題人,經過幾個游戲回合后,全班同學都可以深刻把握詞匯以及詞匯的文化意義。接下來,教師由課文入手,可以為學生講解春節文化,以多樣化的形式傳播文化,講授知識點,如中國人在春節放炮習俗的來歷,春節的紀念意義以及家家戶戶貼對聯的原因等。
當英語老師不再只是單純講解課本內容,而是融入傳統文化時,學生的英語課堂有了生活和文化氣息,更加具有趣味性,以此實現教育的一大目標——情懷培養。有溫度的課堂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很大助益,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
二、豐富傳統文化進課堂方式
在英語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既是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懷,也是為所教授知識增加厚度,對學生的發展有益,也可深化其對知識點的理解。英語教學主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開展,文化融入也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入手,采用多樣化形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加英語課堂趣味性。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不斷創新課堂模式,包括引入網課,開展Talk Show,畫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結構比賽以及文化創意作文等。
在PEP四年級下的第六單元 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trip?中,教師可以進行發散教學,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文化旅游場所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如故宮、長城等,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引入名家翻譯的與地點相關的古詩詞以作積累。將課文與承載傳統文化的地標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有機會一展其風采。課程結束后,教師可組織以“旅游”為主題的脫口秀活動,邀請學生進行大量的演講活動,既為其練習英語口語提供平臺,又可為學生學習并展示文化知識提供機會。
T:Today, we ‘ll have a Talk Show, and the theme is My Trip.
S1: I went to Beijing last summer, and I visited 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Great Wall...
S2: So, how about the Great Wall? Is it very awesome?
S1: Yes, I think...
在學生的展示過程中,文化教學自然融入,學生興趣也得以培養。別開生面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小學生均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適當地為其提供活動機會也是良好的授課策略。
除了將文化和聽說讀寫授課目標結合,教師還可以采用對比教學的方式,既將中方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進行對比整理,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文化觀和平等的文化態度。如在學習英語童話《皇帝的新裝》的過程中,教師還可引入《嫦娥奔月》等傳統故事,或者布置相應的中國故事講述作業。通過中西方不同的故事方式,教師可以為學生樹立積極探索的探究精神,同時,將英語課堂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陣地,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靈活運用道具輔助文化融入課堂
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的途徑有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可借助一定的道具,如具有學習功能的App、多媒體等。這些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工具可以幫助教師將課堂容量擴大,給學生豐富的視覺體驗和聽覺刺激,對基于傳統文化的英語教學有很好的輔助效果。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民族自豪感,而非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英語教師的統籌作用十分重要。當前英語教學以教材為主,但小學教材的范圍并不如更高層次的英語教學那么廣泛,所涉及的課題也較為簡單,因此教師需要在融入傳統文化的方面做出努力,挖掘課題所隱含的文化因素,并在課堂上借助教具開展教學。
在西方童話故事中,“龍”是一種邪惡的化身,往往寓意不好,而小學生的世界觀較為簡單,非黑即白,若是不為其補充并區分中西方的龍文化,很可能會造成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龍的厭棄心理。教師可以通過截取中西方關于龍的視頻資料,并展示西方惡龍和中國龍的圖片,通過不同的習性、色調等,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語言教育并不只是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也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及時的文化教育必不可少。
小學生對電影的興趣濃厚,教師也可借助此類大熱的國產電影,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走出去”的責任感。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便是廣受贊譽的動畫電影之一,該影片在上映后也給觀眾留下許多思考,如哪吒的口頭禪“我命由我不由天”應如何翻譯成英語。小學英語雖然沒有達到翻譯的要求,但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層面,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這樣的問題激發小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培養英語運用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將中國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刻不容緩,不但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文化底蘊,也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全新的平臺,有利于其認知中西方文化,利用語言傳達中國故事,培養文化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吳薇.扎根英語課堂回歸傳統文化: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學生版),2019(2):48-49.
[2]黃瑜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31):52-53,58.
[3]程俊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學與滲透研究[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17):5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