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萬麟
摘 要:提問是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基于教學實例,提煉了語文閱讀課堂提問技巧,明確優化提問的途徑。
關鍵詞:閱讀教學;提問技巧;思考
對于教師來說,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一定不陌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于設計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學習。美國教育專家斯特林卡爾漢也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梢姟疤釂枴笔钦n堂教學中重要的方法。
同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個善于提問的老師往往會讓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領會文章主旨,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從而涵養其語文素養。
在平時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實踐和觀察中,筆者結合具體的課堂實例,和讀者一起分享關于“提問”的實踐經驗與認識。
鏡頭一:
課堂上,老師正在教學人教版教材四下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經過將近一天的學習,學生多少顯出了疲態,于是老師在初讀完課文后播放了一段錄像,錄像呈現的內容是書中游客從孔隙進入雙龍洞內洞的情景。錄像雖然不長,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播放結束后老師隨即出示了一幅未完成的雙龍洞導游圖并娓娓道來:老師也想去雙龍洞游覽,但我只有一幅不完整的導游圖,同學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把這張游覽圖制作完整呢?誠懇的求助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大家一邊學文,一邊畫起圖來。在制作中老師不斷提高要求:如畫清路線、沿途主要景區、景區有什么特點……不知不覺學生在“仗義幫忙中”完成了課文的閱讀學習。
鏡頭二:
賽課中,老師教授著人教版教材四上的《秦兵馬俑》。在學習中,教師圍繞教學重難點希望學生能夠體會到秦兵馬俑的“惟妙惟肖”。于是老師出示了一組站立的士兵俑照片,讓學生看看這組士兵俑有什么不同。學生不明就里,答案千奇百怪。老師耐心聽完學生的回答,揭示了答案:原來其中一個士兵俑竟然是一個真人裝扮的,這個答案讓學生大吃一驚。緊接著,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也能夠模仿兵馬俑嗎?老師又說:“為了能夠模仿得像,建議同學們抓住文中動詞來模仿?!庇谑牵瑢W生分學習小組找動詞、擺造型研究起來。分組學習過后,教師指名小組成員上來模仿,其余小組根據他們的動作判斷該小組模仿的是哪一種兵俑。在判斷、糾正、反復朗讀有關段落中,兵馬俑造型惟妙惟肖,深深地刻在了學生的心頭。
鏡頭三:
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四下《“番茄太陽”》的閱讀課堂上,老師在第二課時展示了自己的一份繪畫作品。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老師述說了自己的用意:想把這幅作品送給課文中的人物,并向學生詢問:該送給誰呢?我拿不定主意,你們覺得應該送給誰?為什么呢?能給老師比較好的建議嗎?于是一節圍繞人物形象,探討“愛”的主題的閱讀課拉開了帷幕。學生根據在課文中找到了根據,說出自己的建議。最終,學生在比較體會中感受到了文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看完三個教學實例,老師的精心提問讓人眼前一亮,而提問背后蘊藏的技巧也深深地映現在觀課者的心頭:
一、“包裝”提問
從激發學生興趣的角度來看,前文枚舉的教學實例中,三位老師均能比較好地“包裝”自己的問題,給予自己的問題或是新穎或是溫情的“外衣”。讓學生要么處于探求嘗試中細讀課文,要么處于幫助他人的熱情中去研讀課文。三位教師都會在提問中先動之以情,點燃孩子們學習激情,接著在課文學習中再曉之以理。結合課文的情境來設計問題,表述中將學生放在解決問題的主體地位上,從而驅動學生能動、自主學習。
二、“聚焦”提問
回顧前文教學實例中的教師提問,發現三位老師的問題設計和課文的研讀重點緊密結合,是攻克教學難點的“重磅炸彈”。閱讀課堂的教學主要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來設計實施,教學目標中的“重難點”就是教師設計問題的“聚焦點”。“聚焦”每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去設計主要問題,讓學生以此為學習任務,驅動自己的學習,完成有效的學習探究。學生閱讀能夠深入、有效,和老師圍繞“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提問是分不開的。
三、“放權”提問
學生永遠都是語文閱讀課堂中的閱讀主體、學習主體。課堂中最核心、最直擊學習重難點的提問或許暫時是由教師提出,但教師只是一位“平等中的首席”。學生在探究核心問題的時候,猶如小舟入水,有探索學習的順流,也會有舟行迂回、滯澀的時候。學生自己定會生成疑問。此時,教師應該放緩預設問題的探索,留些時間給學生提一提探究閱讀中的問題,將提問的權力“放”給學生,抓住學生因為思維的火花迸發而產生的疑問,助推學生閱讀探究更上一層樓。
回顧我們的閱讀課堂,不論是構建的課堂、對話的課堂還是自主合作的課堂,都離不開老師的提問。教育心理學亦指出: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正因為如此,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問”出精彩,使課堂提問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