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春燕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各大院校,沖擊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并產生裂變性的改革。嘗試從學校的知識空間、學習的維度空間和學科的結構空間三個方面,闡述“互聯網+”環境下課堂教學的變化。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校知識;學習維度;學科結構
當前,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物聯網+”技術和資源與傳統行業的日益融合,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課堂教學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如果我們還在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殺孩子的明天。”的確,信息時代的技術、價值觀正在某些方面挑戰學校教學的固有模式,打破學校的知識空間、學習的維度空間與學科的結構空間的壁壘。
一、打破學校的知識空間
我國自1862年開始使用班級授課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固定的授課時間和授課順序,根據事先制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對全班學生進行連續上課。這一方式,優點在于學校能夠合理安排各科教學內容和進度并加強教學管理,能讓學生聚在一起共同活動,相互觀摩、學習、交流,迸發思維的火花。但是,它的時間、內容、進程和授課的場所都固定化,使學生接受知識的時間和空間都受到限制。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慧校園”的打造、知識的專屬邊界被打破,學校教育和個人學習知識之間的落差已逐漸弱化。
在新時代的先進技術之下,老師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設網課,讓學生實現在家學習。語文老師錄制精彩高效的課,學生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能從小小的電子屏幕中獲取知識。不僅如此,學生在家還可以隨時隨地打開反復地學習,不明白的地方多看幾次。在低年級的語文網課中,學習生字時,學生就可以個性化地放大或重播,能清晰地看到老師的范寫,對照范本練習生字。如果遇到通過看微視頻解決不了的難題,還可以通過進入直播間,與教師、同學線上互動交流、答疑解惑。不得不說,這一方式真正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二、打破學習的維度空間
傳統的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文化知識和技能。學生的知識來源于教師的傳授,知識的層級性較為明顯。然而,信息時代的發展,使得知識和信息變得平面化。知識和信息的產生變得平面化,是人人參與的新模式。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更是以平面鋪陳的方式展現在每個人的面前,人人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面對最新的知識和信息。
一直以來,我校“同步課堂”借助網絡直播平臺,積極探索“智慧課堂”教學。在實踐教學中,A教師現場執教A班,通過網絡技術聯系B班。A教師同時教學A班(現場)和B班(網絡),并引導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互動。如果遇到疑問,可以在線求助其他同學、老師和家長。如,在教學“認識射線”這一內容時,有學生就提出激光武器發射出的激光是射線嗎?當即就有一位家長在線向學生和老師解釋激光武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激光的特性,不僅及時地解答了學生的疑惑,還為大家科普了相關知識。這一新穎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學生和家長都站在知識和信息的同一接收面上,誰教,誰學,沒有分界。
三、打破學科的結構空間
傳統的學科課程是教育者精選有價值的學科科目,分門別類地設置和傳授課程,其歷史源遠流長。直到現在,分科課程的設置仍然是學校課程設置的主要形式。但是,分科課程因其框架隔離式的分門別類,導致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可能只獲得分離孤立的學習經驗,阻礙了學生整體經驗的獲得。“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能夠跨學科地進行統整,把兩個或更多的學科部分進行組合,打破原有學科之間封閉的結構空間。
例如,我校的“叮當童詩社”就集合了不少熱愛童詩的學生。每周詩社的老師都會帶著學生一起欣賞童詩、創作童詩、交流童詩,并為學生提供展示優秀作品的平臺——“叮當QQ群”。學生有了作品,每天都有機會先發布到“叮當QQ群”讓同學、老師、家長欣賞、評比,然后由大家投票給予1~5顆星不等的評價,評出詩社的“童詩小達人”;老師還會把童詩作品中的五星作品分享到學校網頁上,讓學校更多的老師、學生欣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網上童詩作品還得到過兒童文學家雪野的贊揚,這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創作的熱情。
在數學課上,教學“確定位置”,在國際象棋的棋盤上也藏著數對的身影,拋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在平板上完成選擇,課堂上及時生成學生的完成情況,形成了一個柱狀的統計圖,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全體學生的生成性反饋:正確率91%。這一方式及時、高效地將孩子的學習進度傳達給老師,幫助老師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式,真正實現精準教學。這樣的智慧課堂通過課堂上多元化的測評,練習中多層次的測評,及時數據反饋,統計、分析出結果,基于數據的分析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依據。
不管是學校建立的專題網站,還是課堂中的生成性反饋,都是信息技術知識、數學知識、語文表達等融合在一起、綜合于一體的,都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校園打破了學校的知識空間、學習的維度空間和學科的結構空間,使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邊界日益模糊。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學校要積極探索新的辦學觀、課程觀、教育教學質量觀、育人觀及評價觀等,融合信息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溫珍梅.淺談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小學課堂效率[A].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
編輯 段麗君